新时代新股东 第320节
他在这个位置上表现出了踏实肯干、爱学习的工作作风,同时显露出了一定的政治才干,被
潘汉年看中,担任中宣部社会工作局第一任局
长,从而跻身为正厅局级干部,再然后出国做了两年外交官,又去南通做了市长,变成了真正排名前列的培养对象。
谷雨真正关注李思明也是在这个时候,但即便如此,谷雨也没太在意,只是觉得这个干部运气不错,而政坛上这一类机缘巧合上来的干部并不少,这是大开拓时代的必然。
而李思明的第三次出名就是十二大中央委员选举,每每想起这件事,谷雨就有些哭笑不得,党代表为了表示对中央的不满,竟然把李思明推上来了,谷雨相信很多人都不在意李思明到底做过什么,他们就是在发泄不满...
但正是这一次,谷雨对李思明的想法改变了,人可以有一次运气,两次运气,但连续遇到运气眷顾,这是什么?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这就是天命。
有的人有些事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很难解释得通,比如刘邦,谁能想到他和秦始皇是同龄的,刘邦在秦始皇去世后开创了一个四百年的王朝。
又比如李世民,谁能想到小小年纪的他那么能打;还有朱元璋,谁能想到一个叫花子出身的人,竟然有那么好的战略眼光。
虽然现代社会不讲究这些,但谷雨很特别,他的来历决定了他天然相信这些,虽然他总是说实事求是,但他也知道,有些事情没办法实事求是。
而调研一番后,谷雨的理解是机遇总会照顾有准备的人,李思明不冒险跑到刚果折腾,他他不会成为劳动模范,他的前途就定死了。
李思明若不是在造船厂深入群众,也不会得到群众认可;李思明若不是在南通干得不错,很好的完成上海企业转移的任务,不会顺利升迁为上海市委常委,他自然不可能进入到中央候补委员的名单中,也就不存在被党代表选中的可能..
而能够做到这一切,李思明自己肯定需要有两把抓子,不仅很有人格魅力,而且很爱学习,做事也相当不错,机会就喜欢眷顾这样的人。一个没有参加二战的小年轻,竟然能获得一群老兵的认可,成为连长;在船厂一段时间,能得到职工的认可,肯吃苦,会做事,很有人格魅力是跑不掉的。
一个小学文化的人,在刚果厮混几年后,竟然能和当地人用法语交流:在黄埔船坞待了一段时间,就能对现代管理有所理解,这些都说明他爱学习,天资很高,这是非常难得的。
更让谷雨满意的是,他在昆仑省开拓过,对未来中国最主要的开拓方向非洲比较熟悉,他又
和那帮子不着调的家伙不对付,那帮子家伙瞧不起他那个土八路,这两条又是谷雨比较在意的..
所以目前谷雨最关注的人就是李思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其他人选,彭士禄是第二人选,其他三位同志也并不是没有可能,但他们需要用表现证明,毕竟他们受到的锻炼不如李思明。
交谈一番后,黄正理告辞离开,在回中南海的路上,这位1920年出生的领导干部心中若有所思,谷雨最后的种种反常或许暗示着什么,不过他也只能埋在心中,绝不能轻易对外说,他的位置实在太敏感了,即便看到了,听到了一些东西,也不能乱说!
黄正理回到中办,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过了一会,秘书送过来苏俄代表团的交谈记录,他看了看,然后批转给相关领导同志,那个苏俄的年轻人戈尔巴乔夫很有一些意思,赵紫阳的试探还是比较成功的.
苏俄代表团结束了北京的访问,然后乘坐高铁前往天津,再转到唐山,不管是丰田汽车所在区域,还是华北钢铁所在的曹妃甸都有高铁联通,相当便捷。
此时中国高铁的速度已经稳定在200公里/小时,所以从北京到天津,哪怕中间停靠着好些站,但也只需要一个多小时。
而在中国的规划中,高铁沿线经过的地方有高校,有重点企业,而高铁沿线各种工程不断,也能看得到高速公路上的往来的小轿车,这一切都显得相当繁荣,柯西金虽然多次前往中国,但还是非常吃惊,他根本想不到中国基础建设大规模竟然这般大。
更让柯西金吃惊的是,陪同的中国官员通过翻译告诉大家,按照同样模式大兴土木的重点地区并不仅仅是京津唐这一首都核心区,还有沪宁杭地区和香港—广州—珠海这两个经济圈,这两个地方的高铁和高速和各种配套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中。
按照中国的规划,这三个经济圈的主要项目1975年将陆续建成,再然后是连接上这些经济圈,中国未来会将核心区用高铁连接,然后不断扩张,最南面要修到曼谷,东面要修到朝鲜的釜山港口...
中国如此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意味深长,这既表明中国的基础建设需要补课的东西很多,中国的工业规模还会进一步放大。
但同时也表明,中国会把主要的财富用在经济建设上,其在军事领域的投资将会相对谨慎,
毕竟中国就这么点家底,用在一个地方,就不会用在其他地方,苏俄可以松一口气...
柯西金此时的感觉和战国末期获悉秦国大规模修建郑国渠的六国精英们的感受非常类似,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中国(秦国)短时间内不会折腾,但时间一长,可就说不准,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相比于柯西金的感慨,戈尔巴乔夫的心态则完全不同,他不理解,非常不理解,中国都有高速铁路了,联盟的高速铁路在哪里?
中国是客货分离,通过大规模修建高铁来缓解巨大的人员运输压力,但两百公里时速的列车,同样可以用来运货,这会极大的提升苏俄的运转效率,众所周知,苏俄的交通系统是出了名的烂!
苏俄完全可以从中国引进高铁相关制造技术,就算拉不下脸,也可以从法国引进技术,苏俄和法国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好的...
现在的问题是苏俄竟然没有建设的想法,表面的理由是中国高铁模式不适合苏俄,万一爆发世界大战电网被破坏,苏俄的运输体系就会崩|溃,但深层次的原因是苏俄要把钱用来发展军工,一切都围绕着军工,可飞机大炮不是面包,一天到晚搞军工是不行的!
在北京考察的几天期间,戈尔巴乔夫与赵紫阳在参观之后,也进行了一些交谈,一开始比较肤浅,到最后变得相当坦诚,他越来越觉得中国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
他和赵紫阳首先确定了一点,不管是什么主义治国,首先要让人民过好日子,在基本解决国家安全后,就应该重点发展民生。
戈尔巴乔夫虽然认可中国的巨大变化,但又批评中国在民生上的投入太少,国家应该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等领域加大投入,现在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了,可以多做一些事情了,哪怕是新民主主义,还不是社会主义,中国也一直在讲为人民服务。
本来戈尔巴乔夫以为赵紫阳会说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很落后,但赵紫阳压根没说这个,他虽然认可苏俄赫鲁晓夫时代开始后的民生大进步,但又认为苏俄现在的模式并不聪明。
因为人民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饭没有吃饱,想着吃饱饭;吃饱饭之后,想着吃肉;肉吃多了,想着蔬菜、苹果、山珍海味,品种丰富。住房也一样,没房子住,有个小房间就好;但有了小房间,就想着公寓,想着家电齐全;有公寓了,又想着别墅,想着小汽车;就算有了小汽车,还要论一论品牌,永远没有尽头..人民的需求是无限的,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
的,现在苏俄是日子过得不错,若是哪一天日子不好过了,财政吃不消怎么办?
赵紫阳说中国的伟大领袖谷主席早就提到了了这些问题,加之中国人口太多,哪怕每年加十块钱,也多达十几亿美元,压力很大,所以中国一直非常谨慎的提供各种福利和医疗待遇,就是怕国家未来吃不消..
中国并不是舍不得在民生上花钱,而是中国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这些年中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入十分惊人,与苏俄重点发展军工不同,中国极其重视民生领域的科技发展,而民生领域的生产力提升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赵紫阳又说,中国讲三个有利于,第一个有利于就是生产力的提升,只有生产力真正提升了,国家才能长期稳定的提供人民足够的福利。
而第二条就是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非常大,地区差异明显,中国政府必须一碗水端平,不可能只给城市很好的福利,却忽视了广大的农村,这不是中国所希望的。
中国模式虽然有很多很多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确实很不好,这也是中国政府十分担心的地方,但在中国,有能力的人在中国模式下会发展迅速,可以创业,可以出国留学,还可以成为政协委员,为国家的发展献言献策。
就算有能力的人与中国环太党不对付,也可以离开国内,前往南洋或者香港,那里有他们希望的制度,中国从来不再阻拦他们,而没有能力的人国家也有一定的兜底,不至于饿死,不至于生病了没地方治病。
更重要的是,有能力的人不会抱怨在中国没有上升空间,没有能力也不会把自己混得不好,归因于制度的种种限制,只会说自己不足,但苏俄做得到吗?苏俄那么多人偷偷收听《欧洲之声》不是没有原因的!
赵紫阳这番反驳直接把戈尔巴乔夫干蒙了,中国人可能不清楚苏俄的情况,但作为苏共中央委员,他太了解苏俄的现状,群众不是不知道《欧洲之声》是敌台,但还是乐此不疲...
虽然戈尔巴乔夫不知道中国这边的情况,但看到中国丰富的商品供应,还有赵紫阳所说的中国政府转移矛盾,就知道中国党目前遇到的挑战不会大,更不要说中国还在搞基层民主试点,而且面越来越大,人民肯定会满意!
虽然戈尔巴乔夫很快找到了突破口,中国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危机,到时候中国怎么办?
赵紫阳承认有这种可能性,但他告诉戈尔巴乔夫,中国是新民主主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
国家,一旦出现了经济危机,国家会干预经济,可以效仿罗斯福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建设,
带动经济发展。
中国现在要建设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就算完成了中国主要地方的建设,中国周边国家也可以建设,中国能够影响到地方很多很多,相当长时间内不需要担心经济危机...
赵紫阳同时认为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国家可以管制资本过分的掠夺,现在中国要发展,可以纵容一定的资本主义发展,但等到出现危机了,国家也会调整政策。
赵紫阳也坦诚,这种模式下,最大的危机就是资本家对中国环太党的渗透,中国环太党很清楚资本是一个双刃剑,现在的做法是与狼共舞,但中国没有选择,这是目前最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我们一直积极面对...
现在中国高层领导子女确实有一些人经商,包括谷主席的孩子都在经商,但谷主席更多的是取信资本家,去年上任的几位主要领导家中都没有子女经商,党一直是有防范的,这也是不得以的措施!
戈尔巴乔夫出国前,看到一些批判中国高层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中国高层子女经商,必然会让中国堕落为资本主义,但从赵紫阳的交谈中,他也意识到中国并不是不知道危险,只是他们的选择与苏俄不一样。
戈尔巴乔夫不断在脑海中回想赵紫阳的种种说辞,越琢磨越觉得中国的做法虽然不能说都是正确的,但至少说明中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苏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不过看了一眼柯西金,戈尔巴乔夫又埋下了头,现在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央委员,想影响整个苏俄还很难,他要做的是在边疆区做一些事情,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这一次在中国的考察也给了他不少提醒,中国的蔬菜大棚并不是都非常先进,草帘子一搭就可以,成本很低,边疆区又不是特别冷,完全可以推广中国的做法,然后再制成相应的罐头,想来必然会带动边疆区的发展...
第282章 参观丰田
就在戈尔巴乔夫思考间,代表团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京津高铁经开区站,下车之后,一行人迅速乘坐早就准备好的大巴车进入到丰田汽车考察。
苏俄代表团成员们看到一座又一座汽车或者汽配企业,倒不是很吃惊,过来之前,他们就看过相关资料,而陪同考察的天津市副市长兼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蔡宗武用十分流利的俄语向客人们介绍天津经开区的历史。
天津经开区的历史十分悠久,1952年成立,其一开始的面积只有三十多平方公里,主要是为了对接当时表现出色的丰田汽车,随着丰田的不断发展,天津经开区也不断扩大,最终变成了一个拥有500多平方公里的庞大汽车城。
丰田的五个工厂还有八百多家协作厂一起构成了庞大的天津丰田系,可以年产40万辆多个型号的轻重汽车。
依托丰田汽车形成的成熟产业链,天津经开区大力招商引资,陆续引入了馬自達这个九州日本的整车企业,还有民生、华侨、长城等多个民营整车企业,一步步形成了20多万辆轿车的产能。
也就是说,天津经开区已经拥有的汽车产能占据了中国目前汽车产能的三分之一,年产值更是达到了300多亿,占据天津工业的半壁江Ш.
为了保障天津经开区各个整车厂的稳定生产和不断提高效率,天津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天津港拥有专门的整车港,也修建了通往北京、唐山等重要配套城市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并对天津机场进行了大扩建,从而形成了非常完善而快速的配套体系。
柯西金听完之后,微微有些苦涩,苏俄国内一直有人说中国汽车工业十分分散,这样一座城市占据整个国家汽车产量的三分之一,这是分散吗?
就在此时,蔡宗武告诉代表团,随着中美新经济协定的签署,美国两大汽车巨头通用和福特都已经考察过天津经开区,目前天津经开区正在和两家巨头谈判,有望引进一家汽车巨头,再增加15万辆小汽车产能。
柯西金知道中国已经允许美国汽车巨头进入中国,并独资生产,他十分诧异中国方面的大胆,在他看来,美国汽车跑到中国,必然会极大的冲击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汽车巨头丰田也可以前往去美国,或许会获得不少低端市场份额,从而给中国产生不少外汇,但从长远来说,中国让美国汽车巨头独资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中国汽车肯定不如美国汽车,未来中国的中高端市场肯定会被西方汽车企业垄断。
柯西金并没有劝说中国高层,但此时此刻,他觉得有必要提出疑问,因为他看过相关的资料,丰田汽车在中国国内拥有多个车型,但最赚钱的还是中高端车型,一旦美国汽车在中国独资,丰田最赚钱的生意岂不是完蛋了?
虽然柯西金的提问很委婉,但蔡宗武很快就听明白了,他很坦白的说道,“我们有这样的担心,在制定汽车开放政策时,曾经询问过国务院顾问、丰田汽车前董事长石田退三先生的意见。
石田退三先生告诉我们,丰田在中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这都拼不过美国汽车巨头,那还有什么资格前往美国发展呢?丰田有信心抵抗住美国汽车巨头的冲击!
既然企业有信心,中国政府当然也有信心,我们相信丰田汽车能够抵抗得住美国汽车巨头的冲击,不仅可以保持中国的领先地位,也可以在美国市场站住脚,成为真正的世界级汽车巨头!”
“你们不担心企业吹牛吗?”
蔡宗武点点头,“我们也有这样的准备,让美国汽车巨头进来,就是逼着汽车企业和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不断进步,不进步就会被淘汰!”
“若是竞争不过呢?”
“中国的工业基础不如美国,可能会短时间落后,但我们可以不断学习美国汽车企业的长处,弥补不足,未来我们一定会赶上并超过美国汽车企业!”
“志向可嘉,但有太多太多的国家对西方盲目开放市场后,仅存的工业被打垮!”
“总理同志,中国有那些国家所没有的长处!”“什么长处是那些国家所没有的?”
“中国经济在不断高速发展,有着庞大的人口,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还拥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即便我们允许美国车企独资,也并不意味着美国车企会完全垄断中国汽车市场,中国企业还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柯西金微微颔首,他听懂了蔡宗武的意思,中国经济在不断高速发展,有着庞大的人口,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这就注定了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拥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哪怕一开始吃了亏,被美国车企压制住了,但也不可能长期压制。
中国汽车企业已经有了相当强的基础,中国车企或许会丢掉中高端市场,但低端市场应该丢不掉,中国低端小汽车不仅卖到美国,亚非拉市场都有,竞争力一点都不差。
美国车企就算在中国独资,其必然要保持一定的利润,其也必然给出更高的工资以吸引更多的中国技术人员,而中国政府就算给美国车企本土待遇,但该收的税肯定要征收,也不可能给美国车企补贴,这些都注定了美国车企在低端产品领域不可能竞争得过中国车企。
而中国人毕竟不如美国人富裕,中国市场也毕竟以低端汽车为主,换句话说,中国民用轿车的主要市场最终肯定还是被中国车企占据。
而中高端市场,美国人也没办法独占,即便中国的中高端汽车不如美国,中国政府和国企采购可以优先采购国产中高端汽车,这一块的市场同样很大,这就给中国的车企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此时允许美国车企独资,美国车企想在中国赚钱,就必须拿出真本领,中国人又不傻,他们可以不断学习美国车企的好处,不断提升水准,然后逼着美国车企拿出更好的技术..
所以美国车企可以在中国赚到钱,但代价也是肯定的,美国车企的先进技术也会不断流失到中国,中国汽车企业必然会一步步发展壮大,时间一长,中国汽车骑车就有可能追上美国汽车。
柯西金还知道,中国这一套模式下,强有力的中国政府作用还不仅仅如此,中国设立了一连串国有的总公司,有的总公司比如中航工业总公司等军工巨头,又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电力等基础行业,这一类中国认为是非竞争性行业。
苏俄是设立一个个部负责,中国则改成了一个或者几个大型企业巨头负责,而对这一类企业巨头的管理,中国做法非常有意思。
除了几个大型工业部的技术领导和国资委的财务监管以外,中国还由一名资深的副总理兼任中央大型企业工委枢机进行领导,还让资深的中央局委员长期管辖,哪怕退休了,也会一直负责,以此保持工作的连贯性。
有的总公司比如中汽总公司、中冶总公司、中化总公司这一类负责民用行业的总公司,情况
则又不一样,这些行业被中国称为竞争性行
业,而竞争性行业的总公司下面不允许设立任何工厂。
这一类企业往往会集投资、贸易和研发为一体,其主要盈利分为三大块,一是入股下属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每年可以获得分红。
二是负责与主要原料出口国同意谈判,获得铁矿石、铜矿石等各类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基础原料,获得原料后,再经过这些总公司出售给各个入股公司,从中获得差价。
三是以技术为中心,不断调研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向国外采购技术,并安排下设多个研究机构研发,同时牵头相关企业与各个大学、研究所和企业进行合作。
一旦取得突破,就会进行专利授权,而下属的大中型企业如果有什么新要求,也会反馈给总公司,这些总公司再组织人手攻关...
其中中汽总公司最为典型,这家企业创建于1945年,其一开始的任务是分配从西欧和日本获得的各种技术资料、专家,并评估价格,获得相关汽车企业的股权,同时利用国外技术人员,组建了多个汽车相关研究院所和检测机构。
这些年中汽总公司完全以技术为中心,组织了大量研发,并牵头与国外进行各种技术谈判,以获得技术转让,其每年所得分红和政府补贴都会用来组织各种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其所拥有的各项技术则会转让给感兴趣的入股企业。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