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321节

  而为了让这些总公司拥有足够的活力,中国又允许总公司入股的大中企业反向入股总公司,并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定的席位,而一旦某一家大中企业发展不畅,其股权也会被强制转让给搞得更好的企业。

  柯西金知道这是一种新型的举国战略,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国政府把国内的大中型企业串联在一起,并进行了相应的利益捆绑,从而保证了各个民用领域拥有大量相对稳定的研究经费,并带动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

  所以就算中国车企不努力,中国政府也会通过补贴中汽总公司的方式,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实力,这就注定了中国汽车企业就算遇到激烈的竞争也会拥有一定的下限...

  柯西金又想起了苏俄模式,苏俄同样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往往以行政命令进行各种研发,并通过大规模的设备和技术引进进行技术革新。

  以汽车工业为例,苏俄自建国以来,其汽车工业进行了三轮技术升级,一是三十年代从美国购买了完整的汽车厂,包括整车和各个子系统在内:二是战争期间和战后从美德获得的技术

  转让和工厂:三是从意大利和法国获得的汽车厂。

  而与此同时,苏俄政府也通过汽车部投入了无数经费,组织了大量的研发,取得了不小的研发成果,比如苏俄用于军事的重卡水平就非常高,中国最近刚刚又购买了一批新重卡。

  但也有很大的不足,苏俄的轿车工业发展缓慢,已经被中国赶上并超过,苏俄不得不花费巨资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和设备引进,而中国的小轿车已经出口到了美国,哪怕中国出口的只是低端汽车,但好歹已经拥有一定的竞争力。柯西金在心中默默做了一番比较,中国模式和苏俄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模式以国家的行政命令为辅,以企业间的经济合作为主,不仅自上而下,而且自下而上,既可以效仿苏俄推行举国战略,又可以效仿美国,通过竞争推动发展,可以说是东西方合璧。

  中国企业搞得不好,会有相当多的市场被西方企业占据,损失惨重,但凭借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国总会留下一块市场,让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就算现在的企业不行,未来的企业总有杀出头的。

  而那些杀出头的企业,不仅可以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还可以冲入美国市场,一步步站稳脚跟,有望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但苏俄企业可以吗?根本不可能,现行模式下,虽然欧美企业进不了苏俄,但苏俄企业也基本被隔绝于国际市场,即便有非常好的产品,取得一时的成功,也很难持久。

  这在不歧视苏俄工业品的中国市场已经看得非常清楚,苏俄工业品被中国本土产品和西方产品上下夹击,能卖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必然会冒出一个个可以与西方抗衡的大型企业集团,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的未来拥有非常高的上限,甚至可以说看不到上限。

  苏俄虽然可以利用西方的经济危机,通过出口原料,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但由于苏俄的体制以及西方的种种限制,苏俄的民用工业却有明显的上限,不可能超过西方!

  对这一点,主管苏俄经济的柯西金心知肚明,他很清楚不断引进西方技术的苏俄就算发展到极限,也很难超越美国,那些制定发展计划的官员们若是没有参考,压根不知道怎么办好,他们没办法指引创新。

  即便有一些人搞出了不错的创新,国家也不可能大量的投资民用领域的创新,国家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苏俄不可能在保持军事领域大量探索的前提下,再把大量的资源用于民用领域的探索。

  苏俄能做的只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消化,不断整合,提供人民一些勉强可以使用的民用产品,虽然不能让人民足够满意,但也不至于如同钢铁时代一般,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柯西金虽然清楚这样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不少弊端,但也无可奈何,苏俄的战略环境实在太恶劣了,为了抵抗西方巨大的军事压力,必须以军工优先,民用领域只能勉强凑合。

  相反中国就不同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并不是美国的重点打击对象,在足够自保之后,并没有在军事上投入太多,中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民用工业上,并试图一步步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哪怕对美大幅度让步也在所不惜。

  等到有朝一日,中国的民用工业通过与欧美企业的不断竞争,逐渐积累了相当强的竞争力,中国的国力必然水涨船高,到时候强大的民用工业也必然可以反哺军事工业..

  想到这里,柯西金突然间恍然大悟,为什么谷雨会违拗党内无数人的意愿,选择现在这样一条发展道路,虽然有无数无数客观原因,但有一条是肯定的,他不希望中国的发展有上限!就在苏俄担心中国各种不利影响,不得不与中国保持距离的同时,中国却早早的瞄准了美国,中国想通过不断的开放,促使中国企业不断进步,不断拉近,甚至是赶超美国企业,这是何等的野心!

  带着这样的思考,柯西金来到了丰田汽车考察,当他听到丰田汽车已经是发展成为一家世界级车企,不仅仅在中国建厂,还在九州日本、朝鲜、暹罗、巴西、西班牙、墨西哥等国设厂。

  按照丰田的发展计划,接下来将在加拿大和美国设厂,争取将对西方的出口数量从1970年的十几万辆逐步增加到50—100万辆。

  一旦中国与欧共体就小汽车领域的合作达成协议,丰田也将前往西欧国家投资建厂,从而一步步实现全球布局。

  听到这里,柯西金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完全正确,中国领导人的目标是想通过缔造一个又一个丰田,让中国变成第二个美国,甚至于未来超越美国,想到这里,他心中百味交陈。

  表面上看,苏俄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挑战美国,但苏俄的挑战实际上是防御型的,苏俄实际上一直致力于维护其在东欧的统治,苏俄的扩张仅仅是为了吸引帝国主义的注意,缓解欧洲方向的巨大压力。

  而中国就不同了,中国看起来在政治和军事上

  越来越温和,只要不主动挑衅中国,中国并不轻易对外出手,又不断裁军,看起来是一个防御型的国家。

  但中国在经济上却在不断扩张,中国的出口额迅猛增加,中国在全世界购买矿产资源,以丰田为代表的中国工业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全球扩张,这实际上是挖帝国主义国家的根,可他们却不在意。

  柯西金实在不明白是中国的战略得当,还是帝国主义犯糊涂,虽然尼克松政府有所察觉,但也仅仅是察觉,美国政府的战略重点一直在苏俄身上,必须好好提醒一些美国人。

  现在苏俄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是熬,熬到中国的实力膨胀到美帝国主义无法忍受的地步,到时候苏俄才可能真正与美国缓和关系,或许那个时候也才是苏俄改革的良机...

  柯西金一边在心中盘算着,一边则开始参观丰田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多型汽车,并在参观过程中,见识到了丰田的精益管理,然后极为吃惊,丰田企业的管理模式非常适合苏俄学习,苏俄最大的问题就是库存太多,若是通过学习减少一大批库存,那对苏俄的帮助将是空前的!

  他很在意丰田如何想到这些,又做到这些,而丰田的回答却让他有些哭笑不得,丰田形成现在的发展模式完全是形势逼迫,不得不为。

  相比于除一汽、二汽以外的其他车企,丰田来到中国后,虽然迅速形成了产能,获得了大量订单,但一五、二五计划时期的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很缺少,不是在需要的时候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这一方面是供应零部件的协作企业的设备和人力不足,物资比较匮乏,而四十年代的中国汽车产业链主要在西南和中南,与天津相隔数千里,运输非常不便。

  一直到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才终于安排好了二战后搞到的无数设备,逐步形成了产能,而在这段时间,中国的铁路和公路规模也得到了大规模加强,此时汽车生产的供应链才算真正建成。

  另一方面自然是不待见,中国有太多太多人不喜欢日本人,根本无法认同中央给予丰田的各种待遇,尤其是天津,又是中日战争的主战场,所以答应给丰田的很多东西根本没办法兑现,拖延是常事。

  比如丰田作为汽车底盘的制造厂商,因为许多零部件在需要的时候不能到达,所以就不能开始装配作业。

  因此,经常是前半月不能进行装配,到了下半

  月才断断续续不规律地集合了零部件,不得不在月底才集中装配。上半月轻闲得无所事事,

  下半月突击赶活儿,这种“前松后紧”的生产根本受不了。

  无奈之下,丰田的技术人员想出了均衡化生产,理念很简单,如果每个月需要1000件零部件,那么开工25天,平均每天生产40件就行了。

  今天生产40件,明天也生产40件,希望保持天天不间断地生产40件,而且,重要的是要在一天之内生产40件,一天的劳动时间是480分钟,那么,12分钟能生产一件就可以了。

  所以肯定要设法多增加一些人员和机器,多生产一些产品贮存起来。那个时候,丰田一个月最多生产一两千辆汽车,所有工序保持一个月的库存量,负担也许还不算大。

  但是,这样就必须具备大型仓库,如果产量再进一步增加又该怎么办呢?这个仓库该有多大?而庞大的仓库往往意味着巨大的资金被压住,这是一个大问题。

  丰田与拥有大量资源的一汽、二汽不同,丰田属于爹不亲,娘不爱的角色,不可能得到政府太大的贷款。

  所以丰田做了两件事,首先从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内部开始,看看到底能不能把“月底突击”的生产改变成为均衡、均匀的生产。

  其次在需要外界合作的时候,丰田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先听取对方的要求,再请他们协助我们进行平均化生产。

  根据时间和场合,也商定在人、财、物等种种方面进行合作。一切都是为了摆脱“猛干一阵的生产”,即“月底突击的生产”。

  外界合作这一块说到底还是要看内部管理的改革成绩,所以丰田走向了一条生产线多车型这条路,这款车生产不了,那就生产另一款车,尽可能保证时时刻刻都有事情做。

  为了实现一线多用,丰田技术人员通过小规模的试验,改变了机器设备的排列次序,将那种把许多工件集中起来加工然后送往下一道工序的作法,变成按照加工工序布置不同的机器设备,一件一件加工工件,也就是改成生产流水线。

  1947年,丰田把机器排成“二字体”或者“L字体”,试行一个操作者管两台机器;1949年到1950年,又改为]字体和口字体,尝试着让一个人看管不同工序的三台机器、四台机器。这些革新遭到来自生产现场的抵触,这种抵触不仅仅是因为工作量的增加和作业时间增多,更是难度的指数性增加。

  工人们从过去一人看一台机器变为按工序顺序看管多台机器,而且还要做多工种的工作,既

  要操纵车床,又要操纵铣床、钻床等等。自然,阻力是很大的。

  而且,实际做起来,又发现存在各种问题。例如,机器加工完毕后仍不能停止,或者由于调整因素过多、技术不够熟练致使操作发生困难等等。

  面对这种种困难,丰田意识到急于求成并非上策,所以要从思想上注意去克服急躁情绪,做到稳扎稳打,这就需要不断的培训工人,提升他们既能,同时尽可能细化各种流程。

  同时极可能的提升职工的工作主动性,这不仅仅需要进行各种相应的薪资改革,还必须广泛的听取生产一线工人的意见,让他们献言献策.

  就这样,随着一个个全新的改革继续,丰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均衡生产,极大的减少了各种不必要的库存,提升了企业周转效率,企业也获得了高速发展,经济效益迅猛增长,从而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认可。

  丰田模式也迅速在遇到类似困难的中国多个行业得到了推广,虽然相关企业学习的效果有好有坏,但都在学习,不学习压根不行,要不然动不动出现生产停顿,谁也吃不消。

  柯西金听到这里,心中甚是感慨,丰田精益生产的理念确实非常好,但可惜的是,苏俄根本学不了,因为苏俄走向了另外一条路,一条让柯西金无论怎么改革都能被钻空子的道路。

  从1921年8月12日起,苏俄就施行了企业一长制的企业独立经营、独立自负盈亏的经济核算制,所谓经济核算制表现在用货币来较量经济活动的消耗和成果,用企业本身的收入来抵偿支出,节约资金并保证生产盈利。

  而与此同时,苏俄计划部门也制定了不少指标,但很快苏俄就发现问题来了,指标如果在数量上订得十分详细,就会变得过分僵硬,有时候不满足人民的需求,而计委工作量会大规模增加,各种监管也会异常困难,很显然不现实。

  但要是改用价值数字的话,就有可能鼓励把生产转移到高价的商品上去,但问题是高价的商品不一定是国家计划所需要的产品,也更不一定是市场所需要的产品。

  但若是要求节约生产费用的指标,苏俄厂长们往往会牺牲商品的质量,减少品种和限制生产新的商品。

  甚至有些企业厂长先变卖、出售了闲置的机器或厂房,凑齐了资金以便日后达到增产节约的

  指标,还有的企业为了实现节约指标,就从工人的工资与生活必需品中省出钱来..

  不仅仅柯西金无比头疼,早在五十年代,马林科夫就说过类似的话,他在党代会上说,哈尔科夫的电气设备工厂多年以来就把它的生产能力的30%到40%用来生产那些对于电气设备的企业来说绝对预料不到的商品,例如,这个电气设备工厂曾经制造窗户门,门的把手和其他小五金商品。

  同样在1952年,苏俄棉纺工业比指标规定多供应了大批普通棉布和内衣,但是,又比指标规定少供应了一大堆缎子和质量较好的布(人造丝等)。

  而苏俄医药部门核量下属企业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卢布计算的营业指标是否完成,所以苏俄医药公司里会出现与医学毫不相干的商品,例如,鞋油、化妆品、别针、缝衣针和杂货等,而与此同时,规定的药品存货却很不完备。

  苏俄公共卫生部早已决定禁止:医药机关的实验室与化学工业之间进行市场的商业竞争。但各医药机关,特别是色公共卫生部所属的中央机关,不顾这一决定,竟然把生产药片划入医药机关的生产中,而生产数量之巨,甚至超过了化学工业的总生产量..

  所以当部长们发现各不同指标造成的偏差后,他们又采用新的指标,以便制止这些偏差,这样下去,直到指标多得使主题和对象都乱做一团,毫无意义。

  苏俄企业发现面对各种不断变化的计划,他们的最优行为不是力争每期均取得最高业绩,他们必须为了给下期生产指标的超额完成留有余地:如何隐瞒最高生产能力、适当超额,才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若该期产量富余,企业便将部分超额产品囤积起来、私藏起来,留待日后,当日后的指标完成不了时,就把囤积、私藏的产品重新再拿出来补漏补缺,就这样机动地使用。

  所以如果出现丰田汽车类似的例子,苏俄相关企业的做法往往会出奇的一致,向上级报告一个非常低的业绩,招聘大量人员养着,同时将大批机器和原材料放在仓库中吃灰,企业根本不可能如丰田一样搞什么一条生产线几型汽车或者搞精益生产.

  柯西金深深叹了一口气,他想起了苏共二十大弗罗尔·科兹洛夫估计,仅仅是未使用的金属废料这一项,每年就损失约25000000000卢布,这是250亿卢布呀,多么巨大的浪费!

  而在苏共二十一大,阿里斯托夫提到了60000台铣床和15000台金属压延机长年以来搁在仓

  库或者工厂的院子里生锈。根据规定,这部分生产资料的折旧费不被包括在日常生产的成本

  内,这也助长了把不用的生产资料堆积起来的行为。

  不仅仅是设备和材料的巨大损耗,更让柯西金头疼的是对人的浪费,在苏俄各家企业中,谁囤积的劳动力更多,谁使用劳动力就越容易,而更容易使用劳动力直接带来的利益就是更容易获得奖金。

  但这些劳动力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用上,苏俄厂长甚至宁愿自己企业已经囤积了的劳动力们都是空闲的,最好是让他们无事可做。

  、当遇到新增指标后,这些产业后备军就能够立刻进入苏俄工厂中累死累活地劳动。已经囤积了足够劳动力的苏俄厂长们,能够超出指标而获得奖金,而另一些没有囤积足够劳动力的苏俄厂长则难以超过指标。

  但苏俄厂长们又不希望这些人在平时产生太多的花费,影响了成本,所以苏俄厂长们必须安排一些工资最为低廉的职位给他们,例如清洁工,或者甚至直接挂个名、打杂。

  这类被囤积的劳动力相当于失业人口、产业后备军,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能活着很不容易,所以厂长们必须监督工人不能够离开工作单位,即使可以提出辞职,也必须经过管理层的同意。

  而国家在法律上禁止辞去工作,有一段时间,职工甚至都不能随意离开居住地(例如不能够从城市回到乡村),除非得到单位的许可..这一切行为又造成了全国大规模的怠工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迟到早退,大范围的酗酒也就罢了,甚至于不遵守各种生产规范...柯西金想到这里,只觉得头大如牛,生产效率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必然会产生一个个生产效率奇高的丰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根本就不用猜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结果!

第283章 下乡指导文件

  戈尔巴乔夫不懂工业,对很多事情也不了解, 他只是跟随看一看,不过他也并不是一无所 获,当他看到各个车间纸张和小黑板上密密麻 麻的文字,他感到很好奇,询问一番后才知道 这里面是每一天细化的工作流程,是车间领导 和职工共同研究决定的。

  听完之后,戈尔巴乔夫相当的震惊,职工干活 这么卖力?怎么可能?他试探的询问中国有没 有怠工罪,负责对接他的中国翻译立刻愣住 了,他告诉戈尔巴乔夫,中国没有怠工罪,这 种罪是干什么用的?

  戈尔巴乔夫解释了一番,苏俄青年工人往往故 意要求被开除或者是消极怠工,被逼无奈,苏 俄政府不得不通过不反寄生虫法以对付这一类 恶意不愿意干活的工人,这直接把对面的中国 翻译干懵了,这个世上竟然还有这种奇葩的法 律?

  苏俄不是社会主义吗?福利又那么好,苏俄职 工脑子有问题吗?好好的班不上,竟然怠工, 而且是非常广泛的怠工,以至于国家出台这样 的法律?

  翻译非常纳闷,不过戈尔巴乔夫的问题,他总 要回答,他告诉戈尔巴乔夫,“中国大大小小 的企业内肯定有怠工的工人,但总数并不 多!”

  “为什么?”

  “中国与苏俄不同,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务 工人群,这些人总想着入城,成为企业职工, 所以中国的劳动力严重富余,而不是短缺。

  无奈之下,中国不得不限制非农人口,农民进 城要考试,考试通过才有进城资格,农民多生 的孩子要移民,城市工人若是犯罪了,也会被 强制移民到边疆地区。

  既然有这么多富余人口,工人除非有很好的技 术,无法替代,否则一旦怠工,很容易被开 除,一个不小心甚至有可能被赶到边疆吃苦。 民营企业就不用说了,利润至上,工资激励充 足,干的好前途无量;除非是关系户或者老板 亲戚,否则你要是不干活或者干得不好,直接 把你开掉,或者给你调整岗位,不会让你混下 去,反正你不干,有足够的人手干。

  最为有名的就是谷主席女儿那个梦想电子,梦 想电子的职工拥有配股,上市之后,出现了一 个个大富翁,这些人若是不想在梦想电子干, 想出来创业,梦想电子还会提供投资,大家最 喜欢这样的企业。

  而在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国家只是投资和财 务管理,并不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其与民企 的管理模式比较类似,若是干得好,可以获得 大笔奖励;若是干得不好,也是直接滚蛋。

  比如丰田就是这一类企业的代表,丰田的工资 分为三部分,基本工资加奖金加上福利,而中 高级干部则可以拿到年终奖和股票期权。他们 有很好的前途,也有不错的收入,自然不会怠 工!”

  戈尔巴乔夫默默点头,请翻译继续,翻译告诉 他,“那些纯粹的国企现在的要求同样非常严 格,为了避免人浮于事,影响工作热情,在二 五计划结束后,执行严格的非考不进,要笔 试,要面试,上级设置了职工总数限制,不允 许超过规定数目。

  而在这一类国企中,同样有大量的上升机会, 企业职工只要考虑相应的专家等级或者技工 证,就可以提高待遇,哪怕国企过得不愉快, 也可以辞职,前往国有控股企业或者民营企业 工作,这一块国家是允许的,法律不允许阻 。

  这一类国企解除正式职工比较困难,但也分情 况,若是犯有原则性问题,比如打架伤人,重 大损失,严重违纪,盗窃财物之类的开除还是 很果断。

首节 上一节 321/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