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381节
相反,美国若是撤军,苏俄必然会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这不仅会得罪中东国家,也会让中国非常不安,中国最怕的就是苏印靠拢,印度统一,到时候,中国人反而会靠近美国,外交灵活度大为降低。
另一方面,布热津斯基把重点放在了中东,目标很明确,打击苏俄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获得石油的定价权,这不仅有利于美国摆脱危机,还会重创苏俄经济,一步步引发苏东的经济危机,这是美国最擅长的地方。
与老阴谋家基辛格不同,布热津斯基属于学而优则仕,书生气更重一些,外交不够灵活,比如对苏外交上,他与试图榨干苏俄最后一个筹码的基辛格不同,他一上来就组织了阿富汗大撤军,这也引起了很多美国高层的不满。
而在中美关系的展望上,布热津斯基强调要将中国纳入由美国指定的平衡体系中,意思是,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有中国的好果子吃,这也让中国人感觉他高高在上,对这位大教授有些不以为然。
在布热津斯基眼中,苏俄是敌人,不共戴天的敌人,不管是意识形态,还是政治,亦或是经济,美国都必须击败苏俄,而中国可以合作。虽然中国也有不少扩张野心,但美国已经卡住了关键要点,又搞出了几道锁链,捆住了中国,而中国环太党将统治和经济发展挂钩,也注定了必然会走向西方所希望的政治愈发自由,经济愈发开放.
对中国环太党年轻一代政治家的出现,布热津斯基虽然认为换汤不换药,但他同样认为这种稳定的政治更替有利于中国外交和经济政策的延续性,这对美国有利,但布热津斯基又认为中国的动作太慢了,需要不断督促。
所以布热津斯基的对华政策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宣扬尊重中国的崛起,一方面却加紧对中国的钳制,美国在东亚的驻军并没有减少,入关要价同样很高,而且又打起了人权牌...
不管美国最高层对中国的未来是充满信心也好,还是有所猜疑也罢,卡特都已经来到了中国,随着一声低沉的引擎轰鸣,专机缓缓降落在跑道上。
几分钟后,机舱门缓缓打开,首先走出的是总统的安保团队,随后,虽然受过核辐射,但身体还是非常好的卡特总统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飞机,脸上挂着亲切的微笑,而外面的一切都让卡特十分满意。
红地毯如同一条耀眼的红色丝带,从机场入口一直延伸到停机坪,鲜花环绕着红地毯两侧,仿佛在用芬芳的香气欢迎这位尊贵的客人。
各界代表、政府官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欢迎者们,早已整齐地站在红地毯两旁,人群中不乏手持两国国旗的孩子,他们用纯真的笑容和挥舞的小旗,表达着对卡特的欢迎。
安保人员在四周维持秩序,志愿者们则热情地为来宾提供帮助,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媒体记者们早已在指定区域架起了摄像机,不断拍摄着..
卡特走下飞机,迎接孩童的鲜花,而在红地毯的尽头,欢迎仪式的乐队奏响了两国的国歌,庄严而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机场的每一个角落,卡特在国歌声中驻足,神情庄重,向两国的国旗致敬。
随后,李思明上前与总统握手,双方交换了亲切的问候和友好的微笑,在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后,卡特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他对中方热情的欢迎表示感谢,并重申了两国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的承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也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李思明接着致词,李思明首先对卡特的访华表示欢迎,也表达了中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期许,他同时表示中国对卡特当年解决核事故的英勇行为十分钦佩,卡特不仅是美国的英雄,也是人类探索未来世界的英雄!
听完了翻译,卡特相当高兴,李思明这番话很符合他的胃口,两人在简短的讲话后,又一起与机场上的欢迎群众做了一番交流,然后卡特这才乘坐总统专车离开。
卡车乘坐的专车是从美国运来的,坐在特制的林肯轿车上,卡特若有所思,告诉布热津斯基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头。
而在另外一辆轿车上,李思明则默默的思索,虽然唐山有了临震预报,但这一次地震规模超出想象,虽然唐山城内建筑抗震标准不错,但唐山的损失还是非常大,整个冀东地区各市县的人员伤亡也超过了十万。
虽然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但李思明过去一年的中心任务还是救灾,并恢复灾区的经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灾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灾区有了明显的好转,唐山以钢铁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也在1976年底恢复正常生产。
直到1977年7月北戴河会议的前夕,李思明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似乎有了不小的变化。虽然之前就有风声说中央想要选拔几个年轻人进入中央局,但他从未将这些与自己联系起来。
虽然有人提醒他,告诉他自己也是候选人之一,但他并没有太在意。在他看来,与其花时间在这些不确定的事情上,不如继续投身于灾区的重建工作,看着这片土地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听着群众的欢呼声,他感到无比的满足。
同时,李思明也在为冀东地区的未来发展做着规划。他认为,唐山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钢铁、水泥和陶瓷等传统行业,虽然这些行业目前发展得不错,但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他提出了要多元化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建筑、造船、汽车和机械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在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工作时,他强调了“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原则,除了获得了多个国家项目,还通过种种关系引入了来自九州日本、香港的几个合资项目。
忙碌而充实的日子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一个意外的命令将他召到了北戴河。在那里,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被推选为中央局委员、枢机处枢机、国安委副主任、中央党校校长和北京枢机的候选人...
北戴河会议后,他来到北京,参与了枢机处的工作,同时开始了对各种文件的大量阅读,增进对整个国家的了解,并应用到各项工作中,等到中央全会敲定了种种事项并对外公开后,他在外交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迎接美国总统。尽管至此,他还没有完全适应自己身份的..尽管有些不自在,但李思明的内心却依旧保持着一份宁静,他早已经习惯了周遭异样的目光,对于他来说,与其浪费时间去思考那些无谓的事情,不如踏踏实实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李思明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万里之外的非洲战场到东刚果的深林,从党校的课堂到岘港的政府大楼,从酷热的造船基地到北京的局长,从驻法武官到南通市长,从兵团政委到热河省长、省委枢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充满了传奇色彩。
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塑造了李思明那种宠辱不惊的性格。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退缩这个词,只有勇往直前的决心与坚韧。
宠辱不惊,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用智慧和勇气,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要是没有这样的心态,他也走不到今天。
到了今天这一步,李思明当然也想过未来,君以国士待我,我必誓死以报,他一定不会辜负谷主席和顾枢机的厚爱,竭尽全力,率领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也一定与种种蝇营狗苟做斗争,绝不让两位领导失望!
到达钓鱼台国宾馆后,李思明与卡特的非正式会谈开始,卡特从李思明的致词开始,他表示经历过那一次抢救之后,他越发的意识到核武器对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胁,所以他正在与苏俄谈判限制核武器,也非常希望中国加入到限制核武的谈判..
李思明表示他认同核武器的巨大威胁,又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人民更加珍重来之不易的和平。
李思明强调中国对核武器的发展态度是非常谨慎的,一直保持着十分克制的态度,中国与美苏的核弹头数量有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对世界和平的珍重,现在的关键是美苏两国要削减过量的核弹头..
核弹头之后,卡特又提到了埃以问题试探,李思明很肯定的表示中国支持埃以两国举行首脑谈判解决彼此的争端,和平解决中东问题是中国一贯的主张。
卡特说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制止苏俄在尼罗河上游修建水坝,李思明则回答中国更希望举行一次国际会议,通过和平谈判协调解决尼罗河的用水分配问题。
李思明还说中国在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也希望与美国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这才是解决埃及用水和未来发展问题的关键。
卡特听完,微微有些皱眉,显然眼前这位中国新一代政治家比较难缠,他忍不住说起了人权,他骄傲的认为中国在这一条是有欠缺的,对中国进行了一番批评。
李思明回复时,则强调人权首先要解决温饱、受教育权和发展权,又说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李思明对卡特对宗教、少民和移民问题上的批评,一一反驳,中国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中国境内多种宗教和平相处,历史上从来没有爆发过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就是明显的证明。
中国的诸多移民等工作都是为了扶贫攻坚,不管是迁徙到边疆,还是中东部地区,条件都更好,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李思明还举自己为例子,我不是总统先生这样的大农场主出身,我们家很穷,中国环太党的革命和建设让我们家一步步富欲起来。
我也在党的关怀下,一步步成长,可以为人民服务,他能够走到今天恰恰表明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巨大进步,什么是中国的人权保护,我就是活生生的证明!
李思明又说中国环太党不仅仅在解决中国人权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贡献很多,中国向很多欠发达国家输出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很多国家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已经解决着数亿人民的贫困问题!
李思明同时又对中国昆仑省周边国家的乌干达和中非进行了一连串批评,他说中国多次批领导人的为非作歹,并且与英法等老宗主国进行了多次沟通,但效果都不是很好,希望美国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合作,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卡特听着听着,微微皱眉,对美国的人权牌,苏俄一直是敌视和鄙视的态度,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竟然理直气壮的反驳,并没有一丝内疚。
中国人还和他抢夺对人权的定义,甚至还顺水推舟,效仿美国,拿着人权牌,行对外扩张之实,偏偏英法不做人事,竟然被中国抓住了把柄...
第331章 卡特的坚持
卡特与李思明的非正式会谈时间并不长。两人只是简单地触及了一些国际政治话题,随后卡特便主动停下了话头。李思明也没有继续追问,仿佛两人都心照不宣地保持着某种克制。李思明离开后,谷景生同志的电话随即打了过来。他在电话中详细询问了情况,李思明也一一作了汇报。
随后,他沉思片刻,说道:“老首长,卡特这个人似乎有着相当执拗的政治理念。这样的人既有可能很好谈,也有可能很难谈。”
谷景生闻言,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那你的判断是,这次会更倾向于哪一种?”
李思明斟酌了一下,答道:“如果谈判内容符合卡特的理念,那事情就会相对顺利;但如果不符合,就会变得棘手。
不过,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卡特看重的地方适当做出一些让步,但这种让步必须是创建在符合我国利益的前提下,绝不能损害我们的核心利益。”
“你认为是哪个方面?”
“宗教!”
“说说原因!”
“美国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卡特的上台与美国南方的宗教势力有一定关联。如果我们在这一领域适当让步,可能会赢得一定的好感。
更重要的是,目前在宗教领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基督教或天主教,而是来自中东的极端宗教势力的影响。”
而与此同时,卡特也在思索,这场交谈更像是一场浅尝辄止的试探,而非深入的交流。然而,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卡特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
李思明,这位长期活跃于中国边疆地区的领导人,显然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强硬派。他的言辞虽不激烈,却透着一股坚韧和不容动摇的意志。卡特对这种气质十分熟悉,这就是军人的气质,他们是同类人,看准了就要干!
连中国第三代领导人都是如此,更不要说经历过厮杀的前两代领导人,他们的意志力和决断力都非常强,很难动摇,这一点过去无数次都得到了证明。
但越是如此,卡特越想碰一碰,中国对人权定义的“肆意篡改”,不仅挑战了普世价值观,冒犯了自由与正义,更表明中国有着勃勃野心,不压制是不行的!
卡特的眉头在不自觉间微微蹙起,他很快做出了一个决定,接下来,他要直面中国领导人,提出尖锐的问题,施加更大的压力,他将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他的强硬,让中国人知道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不允许被挑战!
至于这是否会影响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进程,卡特并不太担心。他笃信,中国最终会妥协,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注定会以美国胜利告终的博弈。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桌面上,卡特的目光落在那道光影中,神情坚定,他知道,这场谈判将是一次激烈的较量,而他,早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在七十年代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崛起如同一颗新星,虽已在经济领域展露锋芒,但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它的分量仍远不及占据半个欧洲、武力强大的苏俄。在美国人的眼中,苏俄是威胁,也是对手,而中国,更多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棋子。
这些年,美国国内的缓和派与强硬派之间的争论从未平息。尽管苏俄的扩张使得缓和派的声音逐渐式微,但他们依然顽强地存在着。
美国缓和派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中美关系的本质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美苏关系。换句话说,美国打“中国牌”,只是为了在与苏俄的博弈中占据上风,迫使苏俄在战略上做出让步。
在这种逻辑下,当美苏关系缓和时,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自然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友善,相反,中国巨大的潜力反而需要压制...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七十年代,这种观点日益过时,此时中国的国力已经相当惊人,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对美国经济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精英阶层的一些人早已敏锐地察觉到,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中国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但要真正撼动那盘围绕苏俄而设的棋局,仍需时间和更大的契机。
这并不难理解,此时的欧洲和北大西洋仍是世界的中心,美苏关系对美国的战略布局影响深远。尽管中美经济关系日益重要,但在美国的优先级中,它仍然无法与欧洲相提并论。
长期以来,美国的国家战略几乎完全围绕苏俄展开,苏俄不仅是美国的主要对手,更是维系美国内部利益格局的重要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苏关系已经成为美国庞大政治经济体系的核心纽带。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苏俄拥有数万个核弹头和数百万大军,这样的威胁让美国的军工企业得以名正言顺地扩张,争取到源源不断的军费支持。
但如果将主要矛头转向中国,这样的逻辑便不再成立,中国的军事力量远不足以取代苏联成为“威胁”的代名词,军工复合体的庞大机器又如何能继续运转?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所以美国的对华政策总是显得矛盾而迟缓,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传统的战略惯性和利益纠葛却让调整变得异常艰难。
而美国普通人压根意识不到这种矛盾和迟缓,一直到现在,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还是傅满洲式的辫子形象,即便中国在二战中表现亮眼,也难以改变这种观念。
战后的中国尽管迅速发展,成功研发核武器并取得对周边地区的一连串军事胜利,但那都是美国不在意的地方,对美国社会压根没什么影响。
几十年来,中国人以廉价劳动力的身份遍布全球,甚至深入非洲最偏远的角落,给外界的印象始终是为了钱到处钻营的穷苦流浪者。
而此时的美国,尽管面临经济危机,但普通工薪阶层依然能轻松拿到几万美元年薪,可以住大房子,开豪车,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巨大的优越感也让美国人对中国人普遍抱有轻蔑之心。
这些年,部分移民海外的中国人为了快速致富,有一些人走上了犯罪道路,然后被美国媒体大肆渲染,这也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尽管中国经济逐渐崛起,科技成就也开始显现,但美国主流媒体对这些进步鲜少报道,以至于许多从未踏足中国的美国中上层人士,对这个国家的真实面貌依然一无所知。
与此同时,逐渐在中国拥有更多商业利益的美国财团们,开始向美国社会灌输另一种观念:中国的开放将为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廉价的中国商品能够极大地降低美国的生活成本,比如一美元的衬衫,穿一次就可以随手丢掉。
虽然也有人警告,对华开放可能会冲击美国的就业市场,但财团的御用学者们却安抚公众:
即使不开放对华贸易,美国的中低端市场也难以保住。
美国已经无法阻挡来自日本、墨西哥、巴西等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出口,与其如此,不如接纳中国,因为中国商品的价格更低、竞争力更强。
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这种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恰好此时,中国主动做出大幅让步,承诺将外汇盈余用于购买大量美债,这一举动让美国的利益集团看到了通过接触政策颠覆中国的巨大希望。
相比之下,沃尔克式的大幅加息政策被视为饮鸩止渴,内部争论不休。最终,允许中国加入国际贸易体系,用滥发的美元换取中国的廉价商品,成为美国社会的共识。
然而,美国是一个选举政治主导的国家。为了迎合民意,美国不仅要从中国获利,还要在姿态上占据上风。他们需要中国以谦卑的姿态“跪着入关”,仿佛这是美国对中国的施舍。卡特作为美国总统,能够接触的各种信息非常多,他对中国并没有多少误解,但他需要这种极其风光的操作来迎合美国选民,中国怎么想,不重要,他相信中国需要美国,比美国更需要中国!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帘洒进房间,谷景生坐在书桌前,神情沉稳,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几分疲惫,这段时间,他和顾问团队已经研究了很多次,他知道这一次很不好谈。
作为执政七年的最高领导人,他已经习惯了在国际谈判中直面风浪,但他仍然有些隐隐的不安,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中美入关的谈判,更是一场暗藏玄机的政治博弈,不管对外,还是对内都是如此。
上午十点,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微妙。中美两国领导人首先交谈了国际事务,与上一次福特访华不同,这一次中国更加积极的回应对苏俄的压制,这也让卡特更加认可布热津斯基的判断,中国非常担心苏俄的强大,他们希望借助美国更多的压制苏俄!
所以卡特话锋一转,迅速谈起了人权问题,卡特的语气带着一贯的居高临下,指责中国在宗教、乌斯藏、计划生育、少数民族政策以及移民问题上的“种种不当”。
罪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卡特竟然批评中国的出境管制,说中国不让人民自由出国,谷景生眉头微微一挑,心中暗自冷笑。
他很清楚,美国的入境政策一向严苛,尤其是针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申请者,几乎可以用“难如登天”来形容。
可如今,卡特却把责任推到中国头上,声称是中国的政策过于严格,导致了这一局面。这种颠倒黑白的说辞,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他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随后淡淡一笑,语气平静却意味深长地说道:“总统先生,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大国。我们采取的许多政策,都是为了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体系。
您提到的出境问题,我想可能是个误会。中国和苏俄不同,我们从来不阻止人民出国。事实上,移民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中国有十亿人口,美国愿意接收多少?两千万,怎么样?”
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笑声,在场的中方代表忍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而卡特的脸色则瞬间变得复杂。
他显然没料到谷景生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反击,一时间竟有些语塞。“两千万?那的确...太多了!”卡特干笑着回应,试图掩饰自己的尴尬。
谷景生的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却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卡特并不会轻易放弃。果然,卡特很快调整了状态,继续对其他人权问题纠缠不休,试图用意识形态的牌压迫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谷景生一边从容应对,一边在心中暗自思索,他的目光掠过会议室内的每一个人,捕捉着对方的情绪变化。他知道,卡特团队对“人权牌”颇为执着,但眼前的美国总统似乎忘了,这张牌并非万能,一旦用得过火,不仅会伤害对方,也可能反噬自身。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