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487节

不过只清理赵永春一个,谷雨并不满意,当年他为了稳固顾金声的位置,付出了多大的牺牲,而顾金声明显就犹豫多了,不过这也好,正好可以让李思明清理一番!

谷雨放下文件,踱步到书桌前,目光落在墙上的合影——那是他卸任前与顾金声、李思明的三人合照,还好,选对了人!

顾金声退休之前,来了一把钓鱼,不管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实实在在清理了接班的不稳定因素,而经过他和顾金声两代的钓鱼,以后再也没有人傻逼做这种事,谁知道老大是怎么想的,如此一来,接班程序算是稳固了不少。

而李思明这一次的表现,谷雨也比较欣赏,沉稳隐忍,让顾金声没办法挑剔,也就死了继续留任军委之心,这就是政治,你越是不愿意,但越不能显露。

李思明的爽快操作,把压力全部推到了顾金声身上,老同志们肯定不答应,凭什么你特殊?若是他硬上,中顾委还能不能按时裁撤?75岁不能干政这个时间点还能不能维持?顾金声权衡利弊,选择了维持现状,也就不奇怪了!

顾金声本质上属于开创一代的小字辈,就算表面不能干政,影响力还是有的,但若是强行硬留,上上下下都得罪了,得不偿失。

所以谷雨估计顾金声从一开始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都到了那个位置,能多待一天也是好了,顾金声肯定舍不得,他和自己不同,自己是开国之君,又是主动退休,掌握着绝对的主动,顾金声一退,他和李多才顶破天,也就打个平手……

谷雨也相信李思明考虑到了这一层,才不留下一丝漏洞,当然了,这也跟李思明具有时间优势有关,即便顾金声要那个掌控军委两年的虚名,对李思明也没有实质性影响。

还有不少老同志在,李思明不可能迅速掌控军委,他的当务之急还是掌控党务,清理顾金声提拔的,但对他不以为然的干部,光光一个赵永春还不够……

随着隔着上万里,但谷雨相信两人早已达成某种默契——顾金声退而不休,用余威镇住山头;李思明顺势而上,但绝不急功近利,就如同当年他和顾金声一样,只不过顾金声不如他当年那么坚决。

但即便如此,这种权力过渡也相当平稳,至于两人联合,继续剥夺谷雨的实权,让他变成真正的牌坊,谷雨也无所谓,都这把岁数了,有今天,没明天,安心养老,多活几年,比什么都实在。

反正该做的,能做的,也基本都做了,他的人生已经很圆满了没必要节外生枝,过犹不及的道理,谷雨很清楚,他也不给任何人机会!

以现在谷雨的身体状态,谷雨觉得自己挺到网络时代,和孩子们通过QQ 扯淡,八卦他和这位女士、那位女士的绯闻有意思的很,他一定要挺到那个时候……

谷雨坐回藤椅,思绪又转到苏俄,苏俄那位第二枢机不显山不露水,而叶利钦的崛起速度却令人咋舌,此人若是果真掀翻戈尔巴乔夫,对东方是福是祸?

……

二月底,中央局全体会议刚刚结束,赵永春缺席会议,他再也已经没有资格坐在会议上,他正坐在位置上,面色灰败等待着审判。

纪委周副书记当众宣读决定:“赵永春同志纵容亲属经商牟利,违反《关于高级干部亲属不得经商的暂行规定》第三条、第七条,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给予撤销党内一切职务,按照副厅级干部待遇安排退休!”

这个处分很奇怪——既没移送司法,也没开除党籍,连续降了五级——表面上,顾金声手下留情了,但赵永春毕竟是打过仗的同志,双开不可能,而谷雨同志的处理一般是降到副部级,未来等到没有威胁了,恢复正部,有些同志甚至还得到了新的机会……

但这一次赵永春一口气降低到副厅级,这就差得有些远,未来即便李思明善待他,也不可能连升两三级,这对于赵永春的影响太大了!

李思明瞥向主席台,顾金声正襟危坐,面无表情,散会后,李思明在走廊“偶遇”顾金声,“总枢机,谷主席当年……”

顾金声摆摆手:“对赵永春的处理,我仔细考虑过,就这么做吧,以后你还可以更严厉些……经历战争的同志越来越少了,没必要太客气,要不然压不住针脚!”

李思明默默点点头……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将一份绝密档案放在总统办公桌上:“总统先生,北京方面的最新情报。”

里根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又是什么坏消息?”

“中国高层比我们预想的更稳固。”凯西翻开档案,“顾金声表明心意,李思明顺利接班已成定局,更麻烦的是——”他指向一张照片,“谷雨虽然退居二线,但影响力仍在,三人之间似乎存在某种默契。”

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麦克法兰相当头疼:“我们花了十年培养雅科夫列夫,结果戈尔巴乔夫那个笨蛋竟然保护不了他,现在苏俄那边唯一有希望的就是叶利钦,可这家伙……”

他摊开另一份文件,“昨天他居然在莫斯科大学演讲,公开说苏俄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这个人看起来比戈尔巴乔夫更激烈,现在戈尔巴乔夫在改革派的声望不断下降,苏俄那帮子蠢货却忘了他和沃罗特尼科夫走得很近,这件事明显有阴谋!”

“阴谋?”

“我认为是沃罗特尼科夫有意用叶利钦取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声望,叶利钦很可能并不真心改革苏俄制度!”

“这些共产主义政党太复杂了!”里根眉头紧锁:“我们怎么办?要不要邀请叶利钦访问美国,好进一步观察他?”

“我认为很有必要,我们要做好失去戈尔巴乔夫的准备!”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插话,

“叶利钦明显更加野心勃勃,更有决断力和行动力,戈尔巴乔夫未必是他的对手!”

“但他这么激进?若是在美国再口不遮掩,说出不应该说的东西,对改革派反而是坏事,我认为戈尔巴乔夫是更稳妥的选择!”

里根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转向另一份文件——波音与麦道联合提交的《关于全球航空产业竞争态势的评估报告》。

报告用加粗字体标出关键段落:“空客A300已经取得了欧洲30%的市场份额,新型A320系列已获得欧洲各国政府超过20亿美元补贴。

中国安飞C909虽然技术落后,但已获中国政府大量补贴,并强制中国国内和周边国家的航空公司采购,目前已经生产了40多架,同时积累了三百多架的订单,两大新兴势力严重威胁美国航空业全球主导地位。”

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忍不住拍桌:“一个个都在补贴,这是不公平竞争,我们绝不能容忍,!”

“问题就在这儿。”商务部长马尔科姆·鲍德里奇苦笑,“中国正在用计划经济手段强推产航空工业发展,我们总不能学他们搞国有化吧?”

里根突然将文件重重合上:“先生们,我们面临的临时很恶劣,老对手苏俄虽然衰落,但军事上还牢牢控制着东欧,中国在崛起,欧洲在抱团。而我们的盟友……”他看向凯西,“日本人怎么说?”

凯西摇头:“中曾根首相暗示,日本企业不得不扩大对华投资,中国随时可以掐断日本的石油运输线,他们必须搞好与中国的关系!”

一阵沉默后,里根站起身,走到世界地图前:“调整战略优先级。第一,对叶利钦保持接触但不过度介入;第二,联合欧洲一起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在航空领域扩大开放;第三——”他手指敲在布鲁塞尔位置,“推动GATT新一轮谈判,必须掐掉空客的奶水!”

……

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的汇报厅里,已经开始分管空军、海军和国防科工委的李思明坐在前排中央,双手交叠放在膝上,目光专注地望向投影幕布。

"首长,请允许我汇报C909B项目的进展。"航空工业总师周卫平站起身,向李思明微微颔首,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激光笔的红点落在幕布上的飞机三维模型上。

"这是我们新一代客机C909B的设计方案。与现役机型相比,它最大的改进是换装新型发动机。"周卫平切换幻灯片,展示两台并排的发动机剖面图,"左边是我们现用的英国康威发动机,右边是即将引进的V2500发动机。"

李思明微微前倾身体:"这个V2500,比我们现在的发动机好在哪里?"

"报告首长,"周卫平的声音带着克制的兴奋,"V2500的油耗降低18%,噪音减少40%,维护周期延长50%。这意味着我们的飞机在国际航线上将更具竞争力。"

幕布切换到一组数据对比表,李思明认真地看着那些百分比数字。

"引进V2500的同时,我们也在推进国产CJ1000发动机的研发。"周卫平指向图表下方的一行小字,"作为备选方案,目前CJ1000的性能指标已达到V2500的92%。"

李思明点点头:"国产发动机的研发进度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周卫平略显迟疑:"在高压压气机效率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2.3个百分点的差距,但研发团队正在全力攻关,预计两年内可以突破这个瓶颈。"

"另一个重大改进是飞控系统。"周卫平继续汇报,"我们计划在C909B上尝试电传飞控技术,这将大幅提升飞机的操控性能。"

李思明微微皱眉:"电传飞控?这个技术可靠吗?"

"报告首长,我们已经进行了三轮测试。"周卫平调出试飞数据,"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良好,但在强湍流环境下,舵面响应还有0.3秒的延迟。目前正在优化控制算法。"

窗外传来飞机引擎的轰鸣声,李思明沉思片刻:"周总师,你认为C909B项目最大的风险在哪里?"

周卫平深吸一口气:"首长,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可靠,我们既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又要确保每一个技术细节都经过充分验证。"

李思明缓缓点头:"航空工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既要勇于创新,又要脚踏实地。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消化吸收,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人才……"

阎良试飞基地的指挥塔台里,李思明站在观景窗前,望远镜中的运10大型运输机正在做起降测试。

"首长,请允许我汇报运10项目的进展。"运10总设计师李明哲走上前来,他鬓角已经斑白,但眼神依然锐利。

"运1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最大商载达到58吨,比设计指标高出3吨。"李明哲指向跑道上的庞然大物,"它采用四台从苏俄引进技术的D-30发动机,完全能够满足我军战略投送需求。"

“D-30发动机?为了换到这款发动机,咱们付出了不少代价,隐身技术上诸多技术要点都给了苏俄!”

“是,这款发动机的引进对我国大型运输机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毕竟是60年代的发动机!”李思明放下望远镜:"运10的性能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报告首长,与美国的C-141相比,我们的商载能力相当,航程略短。"李明哲如实回答,"运10的货舱设计更适合我军装备运输,特别是重型装备的快速装卸。"

这时,塔台无线电传来飞行员的声音:"报告,左侧襟翼出现轻微震颤。"

李明哲立即拿起对讲机:"立即终止测试,检查翼根结构。"

李思明关切地问:"这种情况常见吗?"

"报告首长,这是第六次出现类似情况。"李明哲面露愧色,"我们正在排查原因,初步判断与热带高湿环境下的金属疲劳有关。"

李思明沉思片刻:"有没有借鉴国外的经验?"

"有的。"李明哲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资料,"这是苏俄民航局1978年的技术通报,提到过类似问题,我们已经组织专家团队研究解决方案。"

远处,地勤人员正在对运10进行详细检查。李思明望着那些忙碌的身影,突然问道:"如果现在需要运10执行紧急任务,部队敢不敢用?"

李明哲挺直腰板:"报告首长,我们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已经完成全部训练科目,随时可以执行任务!"

当晚的总结会上,话题转向了空军装备发展,"首长,我有个建议。"陪同的空军装备部部长王振国少将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叠资料,"首长,根据我们的情报判断,美国在装备B1B战略轰炸机的同时,很可能已经启动了隐形战略轰炸机的研发……"

李思明没有接过报告,“关于战略轰炸机的研发,谷主席是怎么说的?"

王振国额头渗出细汗:"谷雨同志说……未来战争是体系对抗……"

"原话是——"李思明放下茶杯,"等我们的预警机能够发现F-117,等我们的导弹能够覆盖关岛,投入巨资研制隐形轰炸机的性价比就不高了!"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空调运转的嗡嗡声。

"但是首长,"王振国不甘心地补充,"战略轰炸机是大国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思明轻轻摇头:"你知道轰7A的维护成本有多高吗?每飞行小时要重新喷涂隐身涂料,费用堪比等重的黄金!"他指向墙上的中国地图,"与其投入巨资研制隐形轰炸机,不如把资源用在更急需的项目上。"

窗外传来战机夜航的轰鸣,玻璃窗微微震动。李思明的语气缓和下来:"当然,技术储备还是要做的,飞翼隐形验证机项目可以适当加大投入,但现阶段新一代固体核导弹和研发更大型的核潜艇更重要!"

而与此同时,在中电总公司西安某实验室,程志远教授站在实验台前,戴着防静电手环,小心翼翼地调整氮化镓晶圆的生长参数。

实验室里没有全自动生产线,只有几台进口设备与国产仪器拼凑出的半自动化装置,冷却液的金属气味混合着松香焊锡的气息,头顶的日光灯管偶尔闪烁两下。

"程教授,第三批样品的测试数据出来了。"助手递过一叠打印纸,纸张边缘还带着点阵打印机的锯齿痕迹,"峰值功率比上一批提高了15%,但良品率还是只有53%,不过用在1481型雷达上,我们的样品已经可以让探测距离超过美国的砷化镓雷达36%."

窗外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四架歼6B组成的编队低空掠过,程志远走到窗前,看着阳光在机翼下挂载的新型中距弹上跳跃。实验室的玻璃窗随着音爆微微震颤。

"苏俄代表团下周要来参观,"所长快步走进实验室,白大褂下露出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部里要求把三号实验室的硅基生产线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程志远和助手交换了个眼神,他们都知道,三号实验室里陈列的还是上上一代技术,而由于101电子氮化镓工艺取得的突破,中国直接跳过了砷化镓,从氮化镓开启,这个领先具有战略价值。

阎良试飞中心,化名"佩特罗维奇"的西蒙诺夫总师盯着墙上的雷达屏幕,屏幕上,代表中国战机的蓝色光点正在移动,与地面雷达站的数据联动时完全看不出延迟,怪不得他们的预警机可以指挥空军作战.

"这是我们的空警-2指挥系统。"电子战研究所副所长林卫国告诉苏俄代表团,"去年长空-84演习中,成功引导了两个歼6B中队拦截模拟入侵机群。"

西蒙诺夫突然指向某个闪烁的光点:"如果敌机从这里进行电子干扰呢?"

林卫国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转向角落里的技术员点了点头,大屏幕随即切换成频谱分析图,几条曲线剧烈波动起来。

"我们会切换备用频率。"林卫国按下另一个按钮,屏幕上的干扰波纹逐渐平复,"同时出动电子战飞机进行反制。"

又是一天清晨的试飞场,林卫国站在指挥车旁,寒风吹得他的确良外套猎猎作响。无线电里传来刺刺拉拉的通讯声:"长城呼叫泰山,数据链传输中断……重新握手……好了!"

远处的跑道上,一架加装数据链吊舱的歼-6B正在滑跑,林卫国看着监控屏幕,上面的雷达轨迹时断时续,但已经能实现基本指挥。

"目标捕获!"

"火控解算完成!"

八十公里外,靶机化作空中的一朵黑烟,技术员们欢呼起来,有人甚至抛起了军帽……这是一种新型的战术理念,通过数据链的不断传输,一款飞机发射导弹,一款飞机引导攻击,这可以极大的提升攻击的突然性和距离。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飞机和飞机之间的数据链传输,地面的防空雷达,天上的卫星,大海上的军舰都可以连接到一起,到时候将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在欢呼的同时,林卫国却注意到,观摩席上的西蒙诺夫正用钢笔在手册上疯狂记录,笔尖几次戳破了纸张。这位苏俄专家看懂了:就在苏俄疯狂追求战斗机机动性的时候,中国正在疯狂的追逐超视距作战……

深夜的招待所阳台,西蒙诺夫灌了口伏特加,酒瓶上的红星商标已经有些褪色,"老同学,你们到底怎么做到的?"他指着远处西飞研究院的灯光,军便服的第一颗纽扣不知何时已经解开,"你们的技术进步太快了!"

林卫国摩挲着茶杯上的景德镇青花,茶汤里浮着两片粗加工的茉莉花:"50年代,贵国选择电子管,我国选择了晶体管,当时的情况下,贵国的选择无可厚非。

到了七十年代初,贵国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从中国进口了一大堆晶体管领域的设备和技术,但短短十年,贵国又一次被我们拉开。

首节 上一节 487/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