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488节

我相信这不是投入的问题,贵国的国防投入一直比我们高,即便我们重视电子领域,但也不至于又一次迅速拉大!”

“您说得很对,我们确实需要反思!”

林卫国突然笑了,“我相信贵国已经发现电子领域的技术进步特别快,就算辛苦追上了一代,下一代技术三四年后又出现了,而且投资不断增大,这是一个无底洞!”

“确实如此!”

林卫国拿出了一个游戏掌机递给西蒙诺夫,“这就是答案,民用消费电子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大量的民用研发,这平摊了我们主要的研发经费!”

微微顿了顿,“美国也是同样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新型领域的研发上,贵国遇到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体制问题!”

西蒙诺夫的酒瓶僵在半空,技术可以研发,体制问题怎么解决……西蒙诺夫站在设计局的走廊里,手里攥着一份刚刚被部长撕碎又被他亲手粘好的报告——《关于引进中国航电技术以提升苏-27战斗力的可行性分析》。

他推开自己办公室的门,屋内堆满了图纸和模型,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架苏-27的木质比例模型——修长的机身,巨大的双垂尾,翼身融合的流畅线条,这架飞机本应是苏俄航空工业的骄傲,可现在,它却像是一个空有华丽外壳的躯壳。

西蒙诺夫坐回桌前,从抽屉里取出一叠照片——那是他在中国西飞集团拍摄的歼6B电子战改进型照片,这种战机并不起眼,机腹加装的电子战吊舱看起来,甚至有些笨拙,但它的雷达和数据链系统却让西蒙诺夫心惊。

他翻开笔记本,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

苏-27现存问题总结

雷达性能不足:N001雷达探测距离仅80公里(理论值),实际对抗电子干扰时骤降至40公里,远低于美国AN/APG-63雷达和中国的1481雷达。

航电系统落后:仍采用模拟电路,火控计算机运算速度仅为中国1481型雷达数字处理器的1/3。

数据链缺失:无法与地面指挥所实时共享目标信息,空战协同效率低下。

解决方案:引进中国雷达技术、数字航电架构及长城数据链系统……钢笔突然顿住,西蒙诺夫想起部长咆哮时涨红的脸:"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你让苏俄最先进的战斗机去装中国人的电子设备?这等于承认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要向学生低头!"

……

西蒙诺夫的皮鞋踩在克里姆林宫的地毯上,走廊两侧的警卫像雕塑般肃立,他们的目光越过他的肩膀,仿佛他只是一团需要被监视的空气。

"你真的要把事情闹到政治局?"设计局党委书记伊万诺夫拽住他的袖口,压低的声音里带着恐慌,"中国人一直在引进我们的运输机!"

西蒙诺夫甩开他的手:"知道中国怎么评价我们的苏-27吗?非常完美的平台,你知道什么是平台吗?中国人只在意我们的壳子,哪怕我们当成宝贝一样的发动机技术,他们也不是太在意!"

会议室大门突然打开,穿灰色西装的秘书面无表情地说:"西蒙诺夫同志,政治局委员们要见你。"

椭圆形会议桌前,烟雾缭绕中坐着七位决定苏俄命运的老人。国防工业部部长切尔尼亚科夫正在发言:"……中国雷达的所谓优势完全建立在窃取西方技术基础上,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两年内……"

"两年?"西蒙诺夫突然打断他,声音在镶木板的会议室里显得异常清晰,"美国人的APG-70雷达明年就要服役,探测距离将达到150公里!"

会议室瞬间安静,中央第二枢机沃罗特尼科夫眯起眼睛:"你在中国到底看到了什么?"

西蒙诺夫打开投影仪,颤抖的光柱里出现一组对比照片:左侧是中国歼6B改电子战机的座舱,密密麻麻的液晶数字化仪表盘闪烁着绿光;右侧是苏-27的座舱,老式的机械仪表盘像钟表店般拥挤。

"中国人用二代飞机机体装上了比我们米格-29更先进的航电。"他切换幻灯片,展示西安电子研究所的硅晶圆照片,"中国的雷达功率是我们的1.7倍,功耗却只有一半。"

"这恰恰证明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技术路线!我们应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而不是……"

"然后让飞行员用政治课本击落F-15?"西蒙诺夫从公文包掏出个游戏掌机,“这是中国人赠送给我的,中国和美国通过发展电子游戏机,平摊了庞大的电子工业投资,而联盟却禁止一切游戏机,说是资本主义的玩意!”

游戏掌机在委员们手中传递,叶利钦反应非常快,“又是一个资本主义玩意,到底是引导时代进步的新事物,还是一些同志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联盟需要检讨!”

第399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下

契尔年科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灰白的眉毛下是一双浑浊却相当清醒的眼睛,他缓慢地翻看着《真理报》,头版刊登着戈尔巴乔夫在格鲁吉亚视察酒厂关停情况的照片——空荡荡的厂房前,一群工人愤怒地举着标语。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秘书轻声提醒,"沃罗特尼科夫同志到了。"

契尔年科微微点头。窗外,一辆黑色的吉尔轿车正缓缓驶入内院,车灯在薄暮中划出两道昏黄的光柱。

门开了,苏共第二书记沃罗特尼科夫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来,深蓝色西装熨得一丝不苟,领带上的金色党徽在吊灯下闪闪发亮。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关于轻工业改革方案,书记处已经初步达成共识……"

契尔年科接过文件,老花镜后的目光在第三页停留——那里用红笔圈出的段落写着"建议由叶利钦同志负责执行"。他的嘴角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最近很活跃啊!"契尔年科的声音沙哑却有力,"他不仅站在西蒙诺夫,坚定支持引进中国的航电和雷达,他在莫斯科打击黑市也非常得力,他还在抨击禁酒令,他似乎无处不在!"

沃罗特尼科夫的笑容丝毫未变:"叶利钦同志最优秀的一点就是执行力强,有干劲,正好解决那些棘手的老问题。"

契尔年科若有所思,他知道在南方,与沃罗特尼科夫同龄的李思明即将接过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职务,沃罗特尼科夫应该也是同样的想法。

他一方面纵容叶利钦不断试探,又对改革派的种种比较放纵,让他们牵扯元老派的注意力,还能打击戈尔巴乔夫;另一方面却不怎么对外说话,只是一门心思兢兢业业的工作,解决各种问题,真是一个聪明的人呀,无可挑剔!

同一天傍晚,莫斯科市委大楼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叶利钦解开西装扣子,叉腰站在巨幅苏联地图前,红色激光笔的光点停在伏特加主要产区上:"这些酒厂的工人三个月没领到工资了,而我们还在强迫他们砸毁酿酒设备!"

围坐在长桌旁的十几名少壮派干部不约而同地点头。有人开始记录,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角落里,一个穿克格勃制服的年轻人悄悄按下了录音机的暂停键。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尤里·卢日科夫举起一份文件,"这是您要的酒厂失业率数据——仅莫斯科州就有23家酒厂关闭,直接失业人数超过1.2万。"

叶利钦接过文件,突然用力拍在桌上,震得烟灰缸跳了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改革!戈尔巴乔夫同志太理想主义了,他根本不懂工人需要什么,他的禁酒令在乱来!"

会议室瞬间安静,只有暖气管道发出轻微的嗡鸣。所有人都听懂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叶利钦在公开质疑一名中央局委员!

消息迅速被报告上去,深夜,沃罗特尼科夫的私人书房,第二书记松开了领带,对着电话听筒低语:"……是的,叶利钦今天又跨过了红线……不,不要阻止他,让鲍里斯再烧旺些!"

书桌上的台灯照出一小片光亮,照亮了相框里他与安德罗波夫的合影。墙角的落地钟发出规律的滴答声,突然,书房门被轻轻叩响。

进来的是他的女婿,一个被安排在KGB的青年干部:"父亲,这是今天叶利钦会议的完整录音。"

沃罗特尼科夫按下录音机播放键,叶利钦激昂的声音立刻充满了书房:"……戈尔巴乔夫同志太理想主义了……"

女婿紧张地咽了口唾沫:"要交给第一书记吗?"

"急什么?"沃罗特尼科夫微笑着摇摇头,"等叶利钦把改革派都聚到他身边,等戈尔巴乔夫被逼得走投无路……"

而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同样亮着灯,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桌上摊开着三份截然不同的文件:

克格勃报告《叶利钦派系近期活动分析》,标注着十几个少壮派干部的秘密集会记录;

沃罗特尼科夫送来的《关于轻工业改革的建议》,负责人是叶利钦;

元老派领袖葛罗米柯的亲笔信,警告他"不要被激进分子绑架"。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您该休息了。"妻子赖莎拿着羊毛披肩走进来,轻轻搭在他肩上。

戈尔巴乔夫突然抓住她的手:"我是不是真的……太激进了?"

"去年提出禁酒令时,沃罗特尼科夫同志称您为改革先锋。"赖莎最终说道,"但现在同样的报纸在批评您脱离群众,他是一个骗子!"

电话突然响起,戈尔巴乔夫抓起听筒,听筒里传来宣传部长慌乱的汇报:"《消息报》明天要刊发叶利钦专访……他公开说禁酒令应该循序渐进……"

戈尔巴乔夫缓缓放下听筒。玻璃窗映出他疲惫的脸庞,额头上那道著名的胎记在灯光下显得愈发鲜红,一旦禁酒令被取消,他的政治威望……

与此同时,在某一个别墅,五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正围坐饮酒,伏特加酒瓶上的标签是1978年的珍藏款——这是对禁酒令最直接的嘲讽。

"沃罗特尼科夫这头老狐狸!"一个白发将军捶打沙发扶手,"他明明能压制叶利钦,却故意放纵!"

另一个戴金丝眼镜的高级干部冷笑:"因为他知道,契尔年科在玩弄平衡,等叶利钦斗垮了戈尔巴乔夫,契尔年科同志就只能依靠他了……"

与此同时,街对面的"国际"宾馆里,叶利钦正在浴室用哗哗水声掩盖谈话内容:"……沃罗特尼科夫当然有私心,但现阶段我们需要他的默许……对,明天书记处表决时……"

就在苏共高层陷入激烈内斗的同时,契尔年科又一次开始了理疗,躺在克里姆林宫医疗室的病床上,额头上贴着几片薄薄的艾草贴,淡淡的药香在空气中弥漫,来自中国的中医张济川正为他诊脉,手指轻轻搭在那布满老年斑的手腕上。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张济川用流利的俄语说道,"您的脉象比上个月平稳了些,但肝气郁结,心火旺盛,我建议您减少工作量,每天最好不超过四小时。"

契尔年科微微皱眉,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疲惫。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张医生,我听说你们的领袖谷雨同志,六十出头就退休了?"

张济川的手指顿了一下。"是的,"他谨慎地回答,"谷主席认为,国家需要更年轻的领导人。"

契尔年科盯着天花板,声音沙哑:"当时……你们不担心吗?"

张济川犹豫了片刻,但契尔年科摆了摆手:"说吧,这里没有录音机。"

"一开始,确实有无数人担心!张济川终于开口,"但谷主席说,一个健康的制度不应该依赖个人。后来,顾金声同志接任,经济继续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现在顾金声同志也要退休了,第三代领导人李思明同志已经准备接班……"

提到李思明,张济川的语气明显轻松了些:"他是农民的儿子,在海外省立过大功,大地震前他当机立断决定大撤离,救了无数人,他肯定可以胜任!"

契尔年科闭上眼睛,似乎在消化这些话,过了许久,他缓缓说道:"谢谢你的坦诚,张医生。"

张济川收拾药箱时,契尔年科突然又问:"你觉得……苏俄能做到这样吗?"

张济川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轻声说:"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中医讲究治未病,有些事,早做打算总比晚了强。更重要的是,此举应该非常有助于您的健康和您的历史声望,您还可以争取一些对您有利的东西!"

契尔年科点了点头,“你懂得不少!”

……

三天后,契尔年科罕见地召集了私人会议,房间里只有三个人:他自己、第二书记沃罗特尼科夫,以及克格勃主席维塔利·费多尔丘克。

"维塔利·伊万诺维奇,"契尔年科的声音比平时更加沙哑,"我决定提前退休。"

沃罗特尼科夫猛地抬头,瞳孔微缩,费多尔丘克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立刻说道,"这太突然了!党和人民需要您的领导!"

契尔年科笑了笑:"我不是钢铁,你不用担心。"

沃罗特尼科夫的表情僵了一瞬,但很快恢复:"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联盟正处于关键时期……"

"正因为是关键时期,"契尔年科打断他,"才需要更有精力的人来领导!"他慢慢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克里姆林宫的红星,"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我希望你能迅速改变党内的斗争局面。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改革。"

沃罗特尼科夫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判断这是否是试探。最终,他缓缓点头:"我会尽力,不过有我的协助……"

契尔年科转过身,目光锐利:"不是尽力,而是一定要做到。叶利钦可以用,但不能让他失控。戈尔巴乔夫……"他顿了顿,"给他个闲职吧!"

费多尔丘克终于开口:"需要安排特别医疗报告吗?"

契尔年科摇头:"不必。我会公开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休,但不需要夸大其词,苏俄人民应该知道真相——他们的领袖老了,该让位了。"

1985年3月28日,苏共中央局召开紧急全会,当契尔年科在助手搀扶下走进会议室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他的脸色比平时更加苍白,但眼神依然坚定。

"同志们,"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晰可闻,"医生的建议很明确:我的身体已经无法承担第一书记的职责。"

会场一片寂静。戈尔巴乔夫坐在前排,手指紧紧攥着钢笔。叶利钦的目光在契尔年科和沃罗特尼科夫之间来回游移。

"经过慎重考虑,"契尔年科继续说道,"我提议由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同志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会场瞬间爆发出一阵低声议论。契尔年科抬手示意安静:"这不是仓促的决定,沃罗特尼科夫同志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改革的决心。我相信他能带领党和国家继续前进。"

他环视全场,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苏俄不需要终身制的领袖。一个健康的政党,应该有能力顺利完成权力交接。"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投票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当沃罗特尼科夫站起身,走向主席台时,契尔年科亲手将第一书记的徽章别在他的衣领上,"别让我失望,"契尔年科低声说,"也别忘了你今天是怎么上来的。"

沃罗特尼科夫深深点头……戈尔巴乔夫独自走在克里姆林宫的走廊里,脚步沉重。他刚刚被告知,自己将被调任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

转角处,叶利钦拦住了他,"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叶利钦的笑容带着几分胜利者的傲慢,"看来改革的事业要由其他人来完成了。"

戈尔巴乔夫冷冷地看着他:"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你以为沃罗特尼科夫会容忍你的表演多久?"

叶利钦的笑容僵了一瞬,但很快恢复:"至少我还在舞台上。而你?"他做了个谢幕的手势,"该退场了。"

与此同时,在克里姆林宫的另一端,契尔年科正收拾办公室。他将一本《列宁选集》放进纸箱,突然发现书页间夹着一张发黄的照片——年轻的他和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站在红场上,意气风发。

他轻轻摩挲着照片,然后把它放进了口袋,窗外,雨越下越大。一辆伏尔加轿车已经等在楼下,准备载他离开这座工作了半生的红色宫殿。

……

首节 上一节 488/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