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495节

唐子容也缓缓点头,李思明心里更有底了,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梦想-10号的成功,证明谷雨同志的判断没有错,通过军民融合、降低成本、大胆创新,中国完全可以用少量的军事投入,赶超美苏的军事成果!

而对李思明而言,对军工系统的改革,还有另外一块意义,他对军队和军工系统的影响力远不如谷、顾两位主席,他若想真正说了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改革,建立影响力,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而此时,国防科工委会议室内,争论已经持续了三个小时,“这根本是歪门邪道!”航天科技集团总副总总理王振华拍案而起,“军用装备能跟民用产品一样随便凑合吗?梦想-10号不过是运气好,下次说不定就炸在发射台上!”

“可它就是成功了,这里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军民融合办公室主任杨威,平静地反驳,他长期在民用部门工作,此前是电子信息部副部长。

“梦想火箭的核心控制系统设计很巧妙,出现问题时,让五个民用处理器自行判断,而不是花费巨资研发宇航级处理器,这一套系统大家都不相信,但却取得了成功!

请同志们注意,这五个处理器加起来比我们的军用处理器便宜99%以上,这不仅会极大的降低成本,也非常有利于战事生产,对我们的武器研发具有重大意义!”

“胡闹!军用设备要的是绝对可靠!”

“世上就没有绝对的事情,你们同样发射失败过!”杨威站起身说道,“军工系统的贡献确实很大,但同志们,我需要提醒你们,时代变了!

苏俄为什么每况愈下?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军队和军工系统完全失控了,他们花了太多太多的钱,而美国虽然好一点,但情况也不是很乐观,他们也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军工复合体,而我们,也有这个迹象,谷主席早就有察觉,要不然我不会被调到这里!”

满座默然,就在此时,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办公室主任过来汇报,“李主席刚刚亲自打来了电话……”

第403章 KGB的蔬菜供应

也就在中国启动军工体系改革的同时,在中国的北方,新一轮农业改革也正在进行……1985年10月,几辆小汽车来到了莫斯科郊外。

这里是列宁集体农庄第47号,距离莫斯科市区三十公里,理论上应该为首都供应新鲜蔬菜——但此刻,农庄的仓库里只剩下几筐冻得发黑的土豆和蔫黄的卷心菜。

哈尔滨永和蔬菜种植公司苏俄分公司总经理赵志远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广袤却荒芜的土地,眉头紧锁。

拖拉机锈迹斑斑地停在仓库外,田里的杂草长得比庄稼还高,几个穿着褪色工装的苏联农民懒散地靠在谷仓旁抽烟,眼神里透着麻木和冷漠。

“这……就是苏联的‘先进集体农庄’?”副手李明低声问道,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

赵志远弯腰抓起一把土,干燥的沙质土壤从指缝间簌簌落下。他叹了口气:“土壤板结,肥力耗尽,连灌溉系统都是三十年代的老古董!

这些也就罢了,我们都能改变,但俄国人的反复无常和官僚主义太难对付了,咱们国内公司几次在苏俄种菜都遭到了巨大的失败。

大家总结了三年之痒,第一年赚钱,第二年反复,第三年就要回国,不可能长久,但老毛子每次拿出来的条件都比上一次好,我还是忍不住过来!”

李明低声问道,“苏俄农业不行,对咱们不是好事吗?”

“苏俄这么大的国家,从我国能进口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能在苏俄种菜,对苏俄出售,换成苏俄的原料回国,是非常赚的,一年就能回本,第二年就是净赚了!”

赵志远有些感慨,“而美国人现在还非常强大,苏俄要是出什么问题,我们国家就被动了,帮着苏俄解决一些问题,对我国总体是好事!”

说话间,具体负责这个项目的KGB官员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走了过来,“嗨,赵,你们在交谈什么?”

赵志远结束了交谈,笑着说道:“亲爱的弗拉基米尔,我们在说,前几次中国企业在苏俄种不好蔬菜,不得不撤离,或许就是因为我们缺乏KGB的大力支持,但苏俄不能什么事情都依靠KGB!”

弗拉基米尔也相当无奈,“苏俄的食品供应出现了大问题,非常时期,这是唯一的办法,您肯定会拿出真本事,是吗?”

“我们是民营企业,要的是利润,为了尽快获利,我们肯定会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但前提是您必须帮助我们解决外界的干扰!”

弗拉基米尔点点头,这一次与前几次不同,中国人并没有制定合作者,那是拿出了厚厚的东北城市民营蔬菜种植公司目录,让俄国人挑选,挑选之后,中俄联合工作组立刻出发,直接去接触,中方负责说服,俄方负责拿出协议。

这样做的根源就是老毛子反复无常,把中国大型蔬菜种植公司搞毛了,都不愿意和俄国人合作,而俄国人也对中国大型公司有看法,他们总觉得中国人很狡猾,为什么他们种就能种得好,换成老毛子就不行呢……

哈尔滨永和是民营公司,赵志远也去过老毛子,熟悉情况,老毛子的条件太好了,反正就算变卦,他们也能赚不少,中小企业能多赚一些也是好的!

弗拉基米尔安慰道,“放心吧,我得到最高层的支持!”

农庄主席伊万·彼得罗维奇走过来,挺着啤酒肚,脸上堆着殷勤的笑:“欢迎中国同志!我们去年超额完成了土豆种植计划,荣获了劳动红旗勋章!”

听完翻译,小年轻李明忍不住问:“但为什么你们的土地上这么多杂草?”

伊万听完了翻译,笑容僵了一下,随即摆摆手:“计划是完成了,但收割环节出了点小问题……”

赵志远去过苏俄种菜,也懂俄语,他压根没追问。他太熟悉这套说辞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集体农庄只关心“完成指标”,至于实际产出和效率?没人真正在乎。

农庄大礼堂里,斑驳的列宁像下悬挂着褪色的红色横幅,上面用俄语写着“光荣属于劳动者”。

三百多名农庄工人穿着厚厚的皮衣,挤在长条木椅上,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个集体农庄,对外面的世界十分陌生。

赵志远走上讲台,环视着台下,这些老毛子的农民们,脸上写满了怀疑和疲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老毛子变成这个样子了!

“同志们。”赵志远的俄语很标准,也很流利,礼堂里的嘈杂声渐渐平息,“根据中苏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从今天开始,第47号列宁集体农庄将实行新的管理制度。”

赵志远的声音沉稳有力,他身后的幕布上投射出一张表格,“第一,废除大锅饭制度,实行绩效工资。”

礼堂里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绩效工资?”

“那我们的定额怎么办?”

“这是资本主义的把戏!”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猛地站起来,他的工作服上别着“劳动模范”的徽章,那是勃列日涅夫时代颁发的。

“这位中国同志!”他声音沙哑,手指微微发抖,“我们的生产定额是莫斯科定的!如果擅自改动,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赵志远早有准备,他示意助手李明递上一份文件,上面盖着苏联农业部和对外贸易委员会的联合印章,“这是经过苏共中央批准的试点方案。”

他高声说道,“从今天起,列宁集体农庄的每一位工人,都将按照实际劳动成果获得报酬,超额完成任务的,额外发放奖金。”

台下又是一阵骚动,有人低声嘀咕:“奖金?真的假的?”

角落里,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农庄的农机技术员谢尔盖——悄悄捏紧了拳头。他去年刚从莫斯科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这片死气沉沉的土地上。

他见过那些锈迹斑斑的拖拉机,见过明明可以丰收的土豆因为收割不及时而烂在地里。而现在,中国人又一次来到了苏俄种菜。

“第二项改革。”赵志远提高了声音,幕布上的画面切换成了山东蔬菜基地照片——整齐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喷灌系统喷洒出的水雾形成一道道彩虹。

“我们将引进中国的温室技术!”他指着视频说道,“明年五月,我们要让莫斯科人吃上新鲜黄瓜。”

礼堂里爆发出一阵哄笑。

“种黄瓜?”

“我们连土豆都种不好!”

集体农庄副主席,一个穿着笔挺制服的中年人——在角落里冷笑一声,对身旁的同事低声说道:“莫斯科又一次搞起了改革,我们可以赌一赌这一次多久轰走中国人,KGB?KGB也不行!”

但赵志远没有理会这些嘲讽,他的目光扫过人群,注意到几个年轻人的表情变化——谢尔盖和另外几个技术员正死死盯着屏幕上的中国农业画面,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第三。”赵志远点击遥控器,画面切换成一张工资对照表,“基础工资提高20%,超额部分按产量阶梯提成。”

这一次,礼堂里的议论声变得复杂起来。有人怀疑,有人动摇,但也有人开始小声计算自己能多拿多少钱。

“最后一项。”赵志远放下遥控器,语气突然变得严肃,“所有管理岗位重新竞聘上岗,包括农庄主席。”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礼堂。现任农庄主席伊万·彼得罗维奇猛地站起来,脸色涨得通红:“这是对苏联体制的侮辱!我要向莫斯科投诉!”

赵志远平静地看着他:“投诉信可以写给我什么的弗拉基米尔同志,他是KGB派来的工作人员!好了!明天早上六点,愿意参加新制度的人到东区仓库报到。解散。”

伊万·彼得罗维奇立刻哑巴了,但普通的农民们却十分吃惊,开始了混乱的争吵,赵志远转身走下讲台,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了。

散会后,谢尔盖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礼堂外的白桦树下,看着中国团队收拾设备。犹豫了几分钟,他终于鼓起勇气走向正在整理文件的李明。

“同志……那些中国设备……真的能三个月内运到吗?”

李明抬起头,露出一个友善的笑容:“第一批设备已经在满洲里装车了!”他拍了拍谢尔盖的肩膀,“你是技术员?”

谢尔盖点点头,突然压低声音:“仓库后面有三台闲置的拖拉机……我可以修好它们。但以前修了也没用,反正没人认真干活。”

李明眼睛一亮:“现在不一样了,明天六点,带上你的工具。”

夜幕降临,农庄的广播里照例播放着《祖国进行曲》,但今晚的旋律似乎有些不同。几个年轻人聚在谢尔盖的宿舍里,桌上摊开着中国团队送过来的技术手册。而在农庄主席的办公室里,伊万正疯狂地拨打着莫斯科的电话

……

压根没过几天,天就迅速冷了起来,赵志远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身后是一排盖着红布的桌子,台下挤满了裹着厚重棉衣的苏俄农庄工人,他们搓着手、跺着脚,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凝结成霜。

“同志们!”赵志远一边跺脚,一边高声说着,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洪亮,“请看一看我给你们准备的奖励!”

赵志远掀开红布,露出桌上堆成小山的奖励品——中国产的自行车、收音机、大白兔奶糖,甚至还有一堆白酒,“这些东西会由弗拉基米尔同志保存,接下来的温室建设过程中,表现最优秀的三十位同志,将获得这些奖励!”

什么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奖励,奖励政策像一针强心剂,彻底激活了农庄工人的干劲。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是农庄里出了名的懒汉,过去总是磨洋工,能偷懒绝不干活,但自从赵志远宣布奖励政策后,他像变了个人。

“米哈伊尔,你疯了?这么冷的天还去搬砖?”工友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米哈伊尔抹了把脸上的雪,咧嘴一笑:“老伊万下台了,我相信这一次来真的,我要是能评上先进,就能给女儿换辆自行车!”

暴风雪最猛的那天,温室钢架被狂风吹得摇摇欲坠。伊万二话不说,顶着风雪爬上屋顶加固,差点被冻成冰雕。

赵志远亲自把他从屋顶扶下来,往他嘴里灌了一口红星二锅头,“好样的,米哈伊尔!”赵志远拍着他的肩膀,“你这样的工人,在中国能当劳模,去领一台电视机吧!”

……

已经调走的农庄前主席伊万·彼得罗维奇听到消息后,跑到农场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中国人用物质刺激腐蚀我们的工人!这是资本主义复辟!”

心中充满怨恨的伊万·彼得罗维奇跑到了莫斯科州委打报告,控诉赵志远破坏社会主义劳动纪律,第二天,州党委派来了调查组。

调查组组长是个戴金丝眼镜的瘦高个,他翻着账本质问赵志远:“这些自行车和收音机,走的是哪个部门的进口配额?”

赵志远不慌不忙地掏出一份文件:“这是贵国政府特批的友好农业交流物资!”

“我没有收到报告!”

赵志远摇摇头,“那跟我没关系,您去和KGB联系吧,弗拉基米尔同志很快就要回来,他会给您一个说法!”

调查无疾而终……最后一栋温室竣工那天,在奖励号之后,赵志远在农庄食堂摆了二十桌。中国专家组掏空了所有库存——青岛啤酒、梅林午餐肉、甚至还有几箱珍贵的二锅头。

苏联工人们从没见过这么丰盛的宴席。瓦西里娅大婶尝了一口午餐肉,惊讶地问:“这是肉吗?怎么这么香?”

“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智慧!”赵志远举起酒杯,“来,为我们的合作干杯!”

伏特加和二锅头混着喝的效果惊人。很快,食堂里响起了手风琴声,中国技术员和苏联工人勾肩搭背地跳起了哥萨克舞。连一向严肃的谢尔盖都红着脸,用中文高喊:“中国同志——哈拉少!”

暴雪在旷野上呼啸,天地间只剩下刺眼的白,气温已经迅速跌至零下三十度,连柴油发动机都被冻得罢工。

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原上,几座崭新的温室却倔强地矗立着,玻璃窗上结着厚厚的冰花,里面却透出温暖的橘色灯光。

“快起来!暴风雪把三号温室的屋顶掀了!”

众人跌跌撞撞地冲向工地。只见三号温室的塑料薄膜被狂风撕开一个大口子,里面的番茄苗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结冰。

“来不及等起重机了!”赵志远脱下棉袄就往钢架上爬,“人工固定!”

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上百名苏联工人,包括五六十岁的大妈、瘸腿的退伍兵,甚至昨天还骂骂咧咧的KGB弗拉基米尔,全部自发地爬上钢架。他们用身体压住塑料薄膜,在零下三十五度的寒风中,硬是用人力保住了温室。

当最后一块薄膜被钉牢时,朝阳正好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在雪地上,也照在这群浑身结满冰碴的人身上。

赵志远看着他们,心中满是感慨,这果然是击败希特勒的国家,太坚韧了,希望他们这一次改革能成功吧……

已经被罢官的老伊万满眼恨意得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几座突兀的透明建筑,那是中国人带来的日光温室,据说能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里种出番茄和黄瓜。

“资本主义的魔术。”他狠狠啐了一口,但看到温室里面的绿色,他的舌头忍不住舔了舔,大冬天竟然真能种植蔬菜!

首节 上一节 495/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