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499节
李海越眼睛一亮:“真的?他们要和我们合作办厂?”
“我觉得有希望!” 张一思轻笑,“我们中国制造的技术越来越好,价格又便宜,他们只能和我们合作,你信不信,同样的太阳能集热管,德国人报价是你的三倍?”
李海越顿时来了精神。“那还等什么?我这就准备资料!”
张一思笑着说道,“别急呀,你请来的那个东德专家叫什么来着,嗷,汉斯,那么厉害,他应该也认识德累斯顿搞电控的专家吧,我老公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
“好,我问一问!”
与此同时,在海越集团研发中心实验室里,东德科学家汉斯·克劳斯正在调试一台中国国产的晶圆蚀刻机,这台机器比东德同型机器精度更高,效率也提升了不少,而且还便宜,东德电子工业设备的出口越来越难了!
“汉斯!” 李海越的儿子李纪慧兴冲冲推门而入,“你领衔预研的八英寸硅片制造技术能做成演示样品吗?”
汉斯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光遮住了他瞬间的迟疑。“可以,但需要三周时间。”
“太久了!” 李纪慧皱眉,“两周后我爸就要飞科威特,反正中东那帮子沙隆巴斯也不懂行,你数据漂亮一些总是可以的!”
汉斯转身在键盘上输入一串代码,屏幕上闪过德文界面:“如果只要演示效果……我可以调整参数,一定会让投资者满意!”
李纪慧没注意他话里的深意,兴奋地拍板:“就这么办!记住,数据要漂亮,越唬人越好!”
李纪慧接着问起了父亲交代的事情,汉斯想了想说道,“我确实认识一些不错的电控团队,但梦想集团已经是中国最顶尖的团队,他们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东德团队也未必解决!”
“试一试也是好的,您把联系方式告诉我!”
“好的!”
等李纪慧离开,汉斯继续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做实验,六英寸硅晶圆工艺基本调试好,只剩下一些收尾,能够如此迅速,真心想不到,汉斯此时反而有些不知所措。
在半导体工艺中,六英寸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他可以使得单颗芯片成本下降40%-50%,但难度非常大,需突破晶体生长(CZ法)、抛光工艺和光刻对齐精度三大难关。
国际上,美欧和本州日本都已经突破,中国电子总公司也已经突破,而海越集团属于中国硅晶片民营生产的后起之秀,技术要薄弱不少,迟迟没有突破六英寸晶圆工艺。
不过他是高干子弟,可以获得一些特殊的照顾,虽然拿不到中国电子总公司的看家本领,但他和东德政府达成了联合开发的协议,以弥补技术人员的不足,同时中方也想了解一些东德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
东德电子工业虽然发展的不错,但因为国外的技术封锁也遇到了一大堆问题,对这一次合作相当重视,所以汉斯率领一个团队,就来到了海越集团,两国研究人员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
在中国,汉斯接触了不少新思路,新工艺,他将中德两国的工艺进行了一番整合,终于打通了相关工艺,而这同样是苏东集团好久没能突破的难题。
虽然这个过程中应用到不少中国生产的高端设备,但中国对苏东集团的技术封锁,远不如西方,或者说中国对苏东集团的技术突破了解不够深入。
中国同志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技术相对有限,苏东应该可以生产中国的高端设备,就算不能生产,以苏东情报组织的能力,肯定可以从西方获得,所以除非是一些极其先进的设备,其他的都不怎么防范。
当然也有可能是中方有意放纵,平衡东西方的技术差距,但不管怎么样,只要这一块技术传播到东欧,再购买一些中国的设备,苏东可以迅速实现六英寸晶圆的生产。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研发,他对未来的八英寸晶圆生产也隐隐有了一定的把握,而一旦取得突破,也就意味着海越集团极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但按照协议,他就要回国了……
回到住处,汉斯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目光落在桌角那张泛黄的照片上——那是1980年的东德德累斯顿,他和同事们站在研究所门前,每个人都穿着笔挺的灰色制服,表情僵硬,像一排被钉在相框里的标本。
“汉斯,这是你的荣誉。” 当时的上司拍着他的肩膀,递给他一枚史塔西的徽章。“从今天起,你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工人阶级的盾牌。”
他记得自己接过徽章时,金属的冰冷触感渗入指尖,像是某种无法挣脱的烙印,而现在,那枚徽章正躺在抽屉最底层,被一沓技术图纸压着,仿佛只要不去看它,就能假装自己从未属于过那个窒息的世界。
在德累斯顿,他的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写成三份报告——一份给研究所,一份给工业部,还有一份给史塔西审查。
而在中国,压根没那么多破事,中国人也对他们很信任,与他商议种种问题,各种经费拨转也相当爽快,他感到很自由……这个单词在他舌尖滚过,带着陌生的甜味。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笑声——是值夜班的保安老张和食堂阿姨在用方言聊天,汉斯听不懂内容,但那轻松的语气却像一根刺,突然扎进他的记忆。
他想起了前年冬天,东柏林查理检查站的一幕,那天他奉命去接一位“叛逃未遂”的物理学家。那人被押回东德时,眼镜碎了,额角淌着血,却死死攥着一本英文期刊。
“我只是想看看外面的论文……” 那人喃喃地说,直到史塔西的人一棍子打在他手指上,期刊啪嗒掉进雪地里,汉斯弯腰去捡,瞥见标题:《硅晶体缺陷的量子修正》——正是他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克劳斯同志,别碰脏东西。” 同事冷冷地提醒。
现在那本期刊的残页还藏在他德累斯顿公寓的床板下,而在武汉的图书馆里,同样的期刊就摆在开放式书架上,任何一名中国学生都能随手翻阅……
抽屉里的短波收音机已经三天没开机了,按照纪律,他应该每周汇报两次,但自从六英寸硅项目取得突破后,他就再没回应过总部的呼叫。
“Silber,立即提交技术资料,莫斯科方面急需。”最后一次通话时,柏林方面的声音已经带着威胁。
汉斯盯着实验室的保险柜——里面锁着完整的工艺流程图,只要他愿意,明天就能把微缩胶片藏进牙膏管,通过东德大使馆的信使送回柏林。
可他的手却按在了另一叠文件上——那是他偷偷重写的“缺陷版”技术参数,专门应付可能的审查,原来我早就做好了选择。这个认知让他心脏狂跳。不是出于恐惧,而是一种近乎叛逆的解脱。
……
“汉斯!” 李纪慧再一次来到实验室,脸上笑容很明显,“中东佬后天就到,老刘说你已经搞好了!”
“李总,放心吧,已经完成好了!” 汉斯突然鬼使神差地问,“如果……我是说如果,我想长期留在中国,手续复杂吗?”
李纪慧十分高兴:“简单!你那么强的能力,搞出来的六英寸工艺比中电总公司的还要好,我们国家巴不得你留下来!
只要你愿意留下来,我立刻为你申请长江学者和四级专家,到时候你可以兼任大学教授,带博士生,可以申请课题,以你的能力,拿到一个国家级项目不成问题……”
汉斯怦然心动,“但我的妻女……”
“您放心,会有人想办法的,您只要安心在中国工作就可以!”
看到李纪慧高高兴兴的离开,汉斯心情轻松了不少,他实在不明白,同样是共产主义政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
就在这一天交谈后,汉斯·克劳斯得到了邀请,来到了长沙,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中南理工大学大礼堂里挤满了上百名来自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的专家,大家陆续做报告,汉斯·克劳斯的报告就是下一代8英寸晶圆线的研发思路探讨。
而此时,台上一位戴眼镜的中国工程师正用略带口音的英语向讲解着“一种增强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效率的办法”,这也是没办法,说中文未必都懂,但说英语大家都懂。
投影仪的光束穿过浮动的尘埃,映照在幻灯片上——那是一张手绘的电路图,标注着密密麻麻的中文和英文对照注释。
汉斯坐在后排,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他本该专心听讲,可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克劳斯先生?” 一个低沉的声音从身侧传来。
汉斯转头,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正冲他微笑,那人有着典型的日耳曼人轮廓,但眼角的皱纹里却嵌着某种东方人才有的温和。
“巴拉克?” 汉斯有些惊讶,“我的朋友,我以为你在天津。”
“上个月调来长沙了。” 巴拉克压低声音,“丰田和中南立功合作搞新项目,我被派来做技术顾问。” 他瞥了眼台上,嘴角微扬,“这地方比东德有意思多了,对吧?”
会议结束后,巴拉克带着汉斯去了湘江边的一家餐厅,“这又是……德国菜餐厅?长沙也有这么多德国餐厅?” 汉斯望着菜单上“德式烤猪肘”和“巴伐利亚香肠”的中文字样,有些恍惚,武汉加起来超过十来家,本来他以为是特殊情况。
巴拉克笑着点了两杯黑啤,“二战后一大批人来到了中国,后来虽然大部分人离开了,但德国饮食却从此留在了中国,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轻松了不少,有很多地方可以吃饭,不过都是改良版!”
啤酒上来后,巴拉克直接灌了半杯,长舒一口气。“汉斯,你在杭州搞硅材料,应该知道中国还有依附中国的那些日本人现在最缺什么吧?”
汉斯思索片刻:“应该是精密加工设备?他们的机械还是有一些不足!”
巴拉克放下酒杯,眼睛发亮,“中国人知道自己在机械领域落后,但他们不认命,他们开始绕路了,你看看这个——” 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推给汉斯。
“丰田汽车已经是中国第一,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型车企,他们的小排量轿车在美国一年可以卖三十万辆,竟然也在搞混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未来,哪怕现在油价暴跌,欧美车企都不上心,但中国还是十分坚决的推动,中国已经突破了钕铁硼永磁电机和锂电池,只要电控取得突破,虽然不能迅速突破纯电动车,但混动车希望很大,一旦突破,中国汽车就成为了世界老大!”
汉斯的手指僵在文件上,作为材料专家,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东德的汽车工业还在用六十年代的二冲程发动机,而中国已经在尝试跨越整个内燃机时代,他不由得摇摇头,“差距越来越大了!”
“确实越来越大,你知道特拉贝特为什么三十年不换代吗?” 巴拉克突然问。
汉斯苦笑,特拉贝特——东德引以为傲的“国民车”,钢板车身,两冲程引擎,排气管冒出的蓝烟能熏死路人。
“莫斯科不允许。” 巴拉克冷笑,“苏联人把东德当装配车间,所有技术升级都要经重工业部批准。79年德累斯顿工厂提出改四冲程引擎,你猜上面怎么回复?” 他模仿着俄式口音,“‘社会主义不需要资本主义的过度消费’!”
汉斯想起德累斯顿工厂的同事——那些才华横溢的工程师,每年最大的“创新”居然是想办法用更少的塑料造出更多车门把手。
“现在他们与中国人合作,也一肚子鬼心思,我们同行的竟然有史塔西特工,那个混蛋一开始还劝说我们偷窃中国的技术资料,不过后来也没精神了,中国搞得都是四冲程引擎,我们就算偷到了资料,又有什么用,谁也不愿意为俄国人干活!”
汉斯猛然一阵心跳,“中国人知道吗?”
“当然知道,只是中国并不在意,一汽有中国安全部门的官员,我和他聊过天,他说就算我们窃取了什么,也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竞争,苏东就算有一时的领先英特迟早也会被超越,这是体制问题。
在中国人眼中,我们偷一些东西回去,反而是好事,可以多拖美国人一段时间,这也有利于中国人的发展壮大!”
汉斯听完,满脸苦笑,或许中国早就知道了他的身份……巴拉克继续说道,“我有一种感觉,中国很有可能抢在欧美之前,提前实现汽车领域的电气化,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世界格局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汉斯点点头,“东德是没希望了,但我希望西德几大汽车厂能跟上!”
“他们在燃油车领域的领先比较大,他们不可能有中国人弯道超车的决心,也不存在中国的举国体制,我并不觉得他们能够抢在中国前面,完成技术突破……”
两人沉默片刻,“汉斯,你相信吗?” 巴拉克忽然说,“最多二十年,中国的真正国力就会超过美国。”
“为什么这么肯定?”
“实验室技术只有落地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国力,现在中国的中低端产品拥有全球最强的竞争优势,他们赚到钱之后,不断扩大科技前沿的投入,追赶越来越快,他们与西方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而美国却恰恰相反,他们的工厂在不断破产,很多行业因为缺乏竞争力,不得不放弃,这就注定了,这些行业未来出现技术进步,美国只能干瞪眼。
各种技术又相互联系,美国这里缺一块,那里不缺,时间一长,他就不得不依赖盟国,而本州日本这样的重要盟国却在中国的眼皮子底下!”
最典型的就是造船业,二战时期,美国可以几天制造一艘自由轮,但现在美国的造船厂只能制造军舰,很难想象未来爆发战争,他们用什么来压制中国?靠日本的造船厂吗?战争的第一波就没有了!
还有代表先进科技的新一代电机和锂电池,现在发展最快的就是中国和两个日本,我断定未来电动车领域,美国肯定不如中国,这可是汽车工业!”
“半导体领域,中国基本处在同一行业,有些领域中国已经取得领先,比如内存这一占据半导体20%利润的新行业,目前中国和本州日本已经完全压住了美国,美国相关企业已经不得不放弃……”
“所以美国对中国和本州日本打起了计算机战,不过美国可以压住本州日本,却拿中国没办法!”
“若是电子和汽车都不如中国,美国未来国力不如中国,不是应该的吗?”
“是呀!”汉斯苦笑着摇摇头,“悲哀的是,苏东却被完全甩在了后面!”
“这或许是机会?”
“什么机会?”
“德国统一的机会,一个不断衰落的苏俄能守得住东欧吗?而美国会被中国更多的吸引,到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放松对欧洲的控制……”
汉斯怦然心动然后摇摇头,“主要大国不会同意的!”
“不,恰恰相反,现在的世界格局已经大不一样,德国不可能拥有核武器,这就注定了美英法三个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不会在意,而一个经济上比英法要强大很多的德国,恰恰可以平衡英法,让欧洲没办法统一,这恰好符合美苏中三国的利益!”
汉斯眼中满是渴望,“真得有这么一天吗?”
“至少中国的报刊已经在正儿八经的探讨这件事,而中国学者认为这对中国是好事!”
巴拉克拿出了一份简报递给汉斯,《欧洲局势新观察:两德统一的可能性探讨》
文章署名“特约评论员”,文章内容大胆得近乎挑衅:“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力正在衰退,东欧经济已陷入结构性危机,若两德统一成为现实,中国应持开放态度,这有助于打破美苏两极格局……”
汉斯的指尖微微发颤。这种言论在东德足以让人被判处“叛国罪”,而在中国,它竟然能公开发表?
“中国出现这种文章,难道不担心苏俄不满吗?”
“苏俄正在向中国借新一笔债务,他们经济上对中国越来越依赖!”
“这是谁的手笔?”
“在华的德裔可不少,自然有人为他们说话!”
“若是真有这么一天,那太棒了!”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