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507节

而K219上的核反应堆,随时都可能发生泄漏,强烈的核污染,会使繁华的美国东海岸,变成人类的禁区。

但这一起空前严重的潜艇事故,也暴露出苏俄军队严重的问题,所以沃罗特尼科夫非常头疼,这一次运气爆棚,下一次万一出事怎么办?

也就在当天,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洛夫递上了一份裁军方案,削减20%老旧中程导弹;

保留全部战略核潜艇,优先维修而非退役;裁撤两个驻东德的坦克师,但保留主力装甲集群。

看完之后,沃罗特尼科夫不置可否,递过来另外一份文件,“这是戈尔巴乔夫同志找人起草的一份裁军方案。”

奥加尔洛夫元帅,接过来,翻看起来,眉头紧锁:削减50%中程导弹;退役三分之一核潜艇;解散五个坦克集团军。

沃罗特尼科夫的目光在两份文件间游移,最终停在左侧那份上。他抬头看向奥加尔洛夫,:“戈尔巴乔夫同志的方案更符合当前形势。”

总参谋长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总枢机同志,您是在开玩笑吗?按他的方案,北约的装甲部队一年内就能推到斯摩棱斯克!”

“你们提出的信息化武器发展规划所需要的投资实在太大了,但现在苏俄财政已经吃不消了!”总枢机反手敲了敲K-219的报告,“元帅同志,能想的办法,我都想过了,现在我不仅给不了你们更多的资源,还要大幅度削减,这就是苏联的现状,你必须接受现实,而且据我所知,中国已经启动了新一轮裁军,他们为数不多的陆军还将裁撤20%!”

奥加尔洛夫猛地站直身体,军靴在地板上砸出沉闷的响声:“总枢机同志,中国和我们不同,中国有无数高山荒漠作为屏障,他们的陆地周边压根没什么敌人,我们有什么?一马平川的东欧平原!”

奥加尔洛夫大步走到墙上的巨幅地图前,手指狠狠戳在东德边境:“从这里到莫斯科,地形比伏特加还平坦!如果我们裁掉驻德集群,我们还要再打一次卫国战争吗?我们死了太多,太多人!”

“我知道地形劣势!”总枢机突然提高音量,“但你知道我们的军费占工农业总产值多少吗?37%,这是一个战时国家的数据,我们不可能长期支撑,更不要说你们还要花费巨资研发信息站武器!

而美国人只有6%,中国人更少,一直只有不到3%,现在我们不是在和北约赛跑,我们是在拖着自己腐烂的腿爬行,而戈尔巴乔夫的裁军方案最起码可以换来一些西方贷款,让我们可以喘一口气!”

总参谋长任由文件滑落在地,声音里带着罕见的颤抖:“您真的相信美国人会帮我们?他们会像狼一样扑上来,把苏联撕成碎片!”

沃罗特尼科夫沉默下来,良久之后,他才说道,“元帅同志,我们现在需要时间!”

奥加尔洛夫转身就走,却在门口僵住。他背对着总枢机,肩膀微微发抖:“您知道吗?1941年的时候,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

“什么话?”

“用空间换时间,结果您是知道的!”军服笔挺的背影消失在走廊黑暗中。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核潜艇出事时,美苏的间谍战还在继续,KGB主席谢尔盖报告,“美国人又抓了我们六个外交官,美国国务院只给了48小时离境期限。”

沃罗特尼科夫心烦意乱,三天前,苏联情报站站长在纽约被FBI当街带走,罪名是“窃取IBM技术”,作为报复,克格勃本该立刻扣押美国驻列宁格勒领事馆的武官——但总枢机迟迟没有签字。

“不反击?”谢尔盖难以置信,“这样做,美国人会觉得我们软弱!”

“软弱?我怎么能不软弱?”沃罗特尼科夫微微叹了一口气,“中国方面毫不客气的拒绝了三国核裁军会议,他们还在不断加强核力量!”

谢尔盖接过了总枢机递过来的电报,李思明的回复电报只有三行,却像三记耳光:“贵国与美国核弹头总数超20000枚,中国只有两国的领头,若会议目标是公平裁军,请贵国先裁至中国水平,否则,请允许中国将核武库扩充至与二国相当。”

“意料之中,中国人肯定不会参加这样的会议,我们和美国都不可能同意对等裁军,更不可能容忍中国核武库暴增!”

“中国的核武库在不断增加,他们除了自己生产的核材料以外,还从联盟进口了不少核材料,我原来的设想是减少一部分核弹头,由中国补上,继续保持三国的核平衡,美国方面已经认可,但中国就是不愿意!”

“这不奇怪,中国国力在迅速提升,他们完全有实力增加更多的核弹头,而不仅仅是补上苏俄裁撤的弹头,那也意味着中国将一直屈居于美苏之下,这肯定不是野心勃勃的中国人所希望的!”

沃罗特尼科夫再次叹了一口气,他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他提出中国领导人与会,就是想试探一下,而事实也和他预料的一般,中国人已经不打算做美苏之外的第三国,他们追求的士平起平坐……

会晤地点是冰岛首都,冰岛此时被美国人包养,小日子别提多滋润,沃罗特尼科夫接受在这么个地方见美国总统,谈判前又没有驱逐美国外交官,说得好听些,就是忍辱负重,不好听的,就是认怂,这也是形势所迫!

会面地点是一座正对北大西洋的白色小楼,当沃罗特尼科夫走进门,就看见里根站在落地窗前,手里晃着一杯红酒。

“维塔利,”美国总统甚至没用敬语,“你的中国朋友让我很失望。”

翻译官紧张地看向总枢机,后者直接抓起桌上的矿泉水灌了一口:“我的中国朋友询问,您愿意把核弹头减到300枚吗?如果愿意,他才会参加这次会议!”

里根的笑容微微一僵,他放下酒杯,示意助手展开地图——上面标满了苏联SS-20导弹的部署点,“我们可以先谈中程导弹。”里根的手指划过东欧,“全部销毁,如何?”

沃罗特尼科夫抽拿出了戈尔巴乔夫的方案:“我方提议削减50%。”

“50%?”里根突然提高音量,“那剩下的50%还指着伦敦和巴黎!”

谈判陷入僵局,而在凌晨两点,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悄悄敲开苏联代表团的房门。他递上一份手写备忘录,如苏联同意全球范围内销毁中程导弹,美国将:暂停‘星球大战’计划研发;解除对苏联计算机技术的禁运;默许苏联获取欧洲和日本的精密机床。

沃罗特尼科夫,抬头看向舒尔茨:“里根真想放弃星球大战?”

“总统先生讨厌核武器!”

总枢机突然笑了,“我需要加一条。”沃罗特尼科夫抓起钢笔,在备忘录末尾写道:

“美苏双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国转让中程导弹技术!”

舒尔茨瞳孔微缩,俄国人识破了美国人的阴谋,国务卿沉默良久,最终摇了摇头:“总统不会接受。”

次日清晨,里根在记者会上冷着脸宣布:“苏联拒绝在中程导弹问题上让步,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沃罗特尼科夫站在一旁,面无表情,他知道,美国人想要的从来不是裁军,而是苏联单方面解除武装,他早就知道……

冰岛会晤失败的消息传回莫斯科的当天,《真理报》罕见地刊登了两篇针锋相对的评论——一篇署名“改革派”经济学家阿巴尔金,痛斥“保守主义阻碍和平进程”;另一篇则是总参谋部匿名军官的尖锐反驳:“投降主义比核弹更危险”。

就在苏俄出现激烈争论的同时,美国也有不少人正在指责总统没有见好就收,《华盛顿邮报》头版标题《冰岛失败:里根错失历史机遇?》抨击里根,而民主党人也在国会要求他解释为何拒绝苏联的50%削减方案,还说他被星球大战蒙蔽了双眼!

里根摇摇头,“告诉他们,俄国人愿意去冰岛,愿意主动提出裁撤50%,就是合众国伟大的胜利,我们完全有实力逼迫俄国人做出更大的让步!”

“总统先生说的很对!”国务卿舒尔茨推了推眼镜:“但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欧洲人担心军备竞赛升级……”

“那就给他们找个新靶子。”里根突然露出招牌式的微笑,“告诉欧洲,俄国熊现在比想象得要虚弱,我们要扩大打击!”

乘你病要你命,在发觉苏联比想象得还要虚弱,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波兰,而有了钱,团结工会的罢工可以一直支持下去,也可以收买各路人马。

随着不断的罢工或者各种消极怠工,波兰的经济越来越困难,已经躺平的波兰政府自然继续问苏俄索要更多的援助,波兰式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让苏俄无可奈何。

而与此同时,伊斯兰堡的美国军事顾问团正在运入更多的毒刺导弹,这批武器通过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转运到阿富汗圣战者手中,然后苏军的直升机损失越来越多,苏军和阿人党更多的龟缩在自己的北部地盘,对中南部的控制越来越松懈……

美国人还成功接触了立陶宛的反苏人士,相比于波罗的海三小其他两小境内有太多的俄国人,立陶宛的俄国人相对较少,又和波兰相连,接触比较容易。

而此时虽然苏共中央一直搁置政治问题,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派能量越来越大,人心更乱,立陶宛领导者又是本土干部,自然也纵容分裂分子活动,即便KGB一直不断监视,但没有地方党组织的配合,很多事情很难做……

种种情报汇总到兰利的中情局总部里,即将离任的凯西正接受《时代》周刊专访,“有人认为苏联会倒向中国寻求支持。”记者追问,“您觉得可能吗?”

已经因为癌症晚期,骨瘦如柴的凯西突然咧嘴一笑:“中国人帮助苏俄?两个庞然大物没有打起来的原因只有一个,还有一个更大的庞然大物,但如果苏俄遇到了致命的危机,第一个扑上去的就是中国人!”

……

苏联国防部长特列季亚克元帅盯着桌上的预算报告,十分烦躁,冰岛受辱后,苏俄的党政系统十分默契的压制军队。

总枢机沃罗特尼科夫借助红场事件和核潜艇事件,不断调整红军高层,一大批倾向于改革的高级军官走上前台,这些人迎合总枢机,要求扩大裁军,减少军费开支。

而与此同时,负责政府工作的戈尔巴乔夫一边减少军费开支,一边找种种理由,拖延应该给军队的种种开支,这也让刚刚上任不久的特列季亚克元帅十分头疼。

特列季亚克元帅七十年代就有可能担任国防部高层,但都被他拒绝了,而是留在军区,就是因为他知道莫斯科的破事太多,自己未必玩得转,别沾上什么事,一辈子都洗不干净。

但沃罗特尼科夫给的是国防部长,又可以升任为苏军元帅,特列季亚克实在忍不住诱惑,但到了莫斯科没多久,才发现自己被坑了,现在国防部长就是一个天坑!

“又削减了15%。”他的副官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愤怒,“戈尔巴乔夫同志说,改革需要资金,军队应当勒紧裤腰带!”

特列季亚克冷笑一声,把报告推到一边。勒紧裤腰带?远东的驻军已经三个月没领到足额军饷,西伯利亚的坦克部队甚至开始用拖拉机零件维修T-72,再这样下去,苏联红军怕是要变成一支拿着空枪的民兵。

“元帅同志,我们没有选择了,现在只有扩大与中国的贸易才能挽救苏俄红军,并推动各种研发!”

“中央一直很反对!”

“我们不是有叶利钦的支持吗?”

就在此时,电话突然响起,话筒里传来叶利钦那标志性的粗犷嗓音:“考虑清楚了吗?国防部长同志!”

特列季亚克沉默片刻,终于叹了口气:“我们可以谈一谈!”

随着苏军高层逐步达成了一致,一头庞然大物为了生存,开始了自作主张……三天后,一辆挂着民用牌照的黑色伏尔加轿车缓缓驶入赤塔郊外的苏军驻地。哨兵看了一眼通行证,上面盖着远东军区司令部的钢印,便挥手放行。

车窗摇下,露出一张东方人的面孔——老牌中国商人张云龙,穿着一身看起来笔挺的西装,早年还穿金挂银的张云龙现在家大业大了,反而低调起来,这一次要不是见老毛子,也不至于穿得整整齐齐。

车子停在一栋灰白色的二层小楼前,退役的苏军将军科尔扎科夫早已站在门口等候。两人一见面,便紧紧拥抱在一起,用力拍打着彼此的后背。

"伊万!多少年了?"张云龙用流利的俄语说道,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十五年零四个月!"科尔扎科夫大笑着回答,"上次见面还是在黑龙江对岸,你给我们送来了整车的茅台!"

两人相视一笑,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眼中的神采依旧如同当年共同对付德国鬼子一样。

两人走进办公室,科尔扎科夫亲自倒了两杯伏特加,"为重逢干杯!"两人一饮而尽,火辣的酒液顺着喉咙烧下去,仿佛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放下酒杯,张云龙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清单,推到科尔扎科夫面前:"老朋友,我这次来,除了叙旧,还准备和你们谈笔大生意。"

科尔扎科夫扫了一眼清单,眉毛微微挑起——上面密密麻麻列着各种紧俏物资:电视机、、录像机、羽绒服、罐头、甚至还有整箱的伏特加。

"这些东西……现在可不好弄,据我所知,中国正在整顿,不少外贸商人倒了霉!"科尔扎科夫意味深长地说。

张云龙笑了笑:"对别人来说难,对我不是问题,只要你们有需要,一周内就能运到。"

科尔扎科夫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几个士兵正在修理一辆老旧的卡车,车篷上打着补丁。远处的营房墙皮剥落,露出里面发黑的砖块。

"你想要什么?"他转过身,直截了当地问。

张云龙的眼睛微微眯起:"伊万,你们这里可以变现的宝贝太多了——木材、矿石、废旧钢铁……"他停顿了一下,"当然,如果有些'特殊物资'需要处理,我认识的朋友也很感兴趣。"

科尔扎科夫当然明白"特殊物资"指的是什么,他沉默地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能付美元吗?"

"当然,"张云龙从容地回答,"需要存在瑞士吗?"

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

当晚,三辆中国牌照的卡车悄无声息地驶入军营。士兵们麻利地卸下货物:200台电视机、500件羽绒服、1000箱罐头,还有整整半吨的伏特加。

作为交换,苏军仓库悄悄开出了三辆"报废"的BTR-60装甲车,理论上,这些车辆应该被送回乌拉尔拆解厂,但现在,它们将被运往南方,经过翻新后出现在某个中东国家的军队中。

"这批货值多少钱?"一个年轻的中尉小声问道。

老兵吐了口唾沫:"够咱们团吃三个月肉的,小子。"

随着莫斯科高层的许可,早就蠢蠢欲动的各路神仙,动作更大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军基地的指挥官发现了一个"新财源"——他们开始用退役的鱼雷快艇运送电器回国,返程时则装满西伯利亚的优质木材。

在中亚,某防空导弹团把库存的萨姆-7导弹"报废处理",换来了整车的牛肉罐头和法国红酒,然后这些萨姆-7导弹会出现在伊拉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军民合作"已经发展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海参崴的海军基地变成了远东最大的走私枢纽,每天有十几艘军舰"例行巡逻",实际上是在运送走私货物。

空军部队开始出租运输机,米亚-12成了最抢手的"货运航班",飞行员们私下比较谁赚的外快多。

甚至战略火箭军的仓库都出现了"物资短缺",据说某导弹师的官兵们用库存的导弹燃料换了一批意大利真皮沙发。

……

二月的列宁格勒寒风刺骨,涅瓦河上的冰层发出不祥的碎裂声。在码头区一间废弃的仓库里,黑帮头目伊万·"刀疤"·彼得罗夫正对着手下大发雷霆。他脸上的那道伤疤在煤油灯下泛着狰狞的红光,就像一条蜈蚣在蠕动。

"这帮当兵的疯了!"他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木箱,里面的走私美国香烟撒了一地,"他们直接开着装甲车运货,警察连拦都不敢拦!"

仓库里弥漫着伏特加和血腥味的混合气息。角落里,一个满脸是血的打手正被同伴包扎伤口——三小时前,他们价值十万美元的香烟在郊外被劫。最让伊万愤怒的不是损失,而是对方嚣张到连车牌都不换,卡车上明晃晃地印着"近卫第76装甲师"的番号。

"老大,这事不简单。"副手瓦西里凑过来低声道,"克格勃也掺和进来了。"

伊万猛地灌下一口烈酒,玻璃杯在墙上砸得粉碎。他突然想起上周码头区新开的那家"军民服务公司",门口站着穿便装的壮汉,那标准的军人站姿根本掩饰不住。

而在同一时间,克格勃主席谢尔盖的办公室里,他的副手帕维尔上校正捧着厚厚一叠文件,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那不是因为温度,而是文件内容太过骇人。

首节 上一节 507/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